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8卷  第3期

试验研究
快冷条件下钒对中低氮钢晶粒尺寸的影响
张开华, 雍歧龙
2007, 28(3): 1-4.
摘要:
通过实验室轧制试验,研究了中低氮含钒钢在轧后快速冷却条件下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和屈服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入钒能够细化铁素体晶粒,原因是在快速冷却条件下中低氮含钒钢中的钒全部固溶在基体中,固溶的钒降低铁素体的实际相变温度,从而细化了铁素体晶粒。
氮对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彭冰, 刘静, 李光强, 张鑫
2007, 28(3): 5-10.
摘要:
研究了在304不锈钢粉末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氮化物,通过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出不同N含量的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并分析了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XRD图谱显示未添加N的烧结样由马氏体和奥氏体共同组成,而添加了N的烧结样由单一的奥氏体组成,TEM形貌观察发现烧结试样的晶粒尺寸都在纳米级别,而添加N的烧结试样比未添加N的烧结试样晶粒尺寸更加细小。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烧结试样的硬度、耐磨性都随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抗拉强度随N含量的增加先增后减。极化曲线的测量结果显示烧结试样的耐腐蚀性能随着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0MnSi连铸方坯中夹杂物的研究
曹伟, 王雨
2007, 28(3): 11-13.
摘要:
采用大样电解、金相观测、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对20MnSi连铸方坯中夹杂物的数量、粒径、分布、组成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合理的中间包结构以及浇铸的不稳定是造成方坯洁净度低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连铸方坯质量提供了依据。
铝镇静钢LF精炼过程中夹杂物行为研究
郭玉明, 许中波, 王海涛
2007, 28(3): 14-18.
摘要:
通过对LF精炼开始3 min、通电化渣和钙处理后3个阶段的钢水进行取样,对夹杂物的数量、形态及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铝镇静钢中夹杂物在精炼过程中的变化及钙处理对夹杂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处理在提高钢水洁净度、夹杂物改性等方面效果显著。当LF炉通电化渣后,夹杂物球化率显著提高;钙处理后,球化率进一步提高。LF精炼开始3 min后,钢中的夹杂物以Al2O3-SiO2-MnO和纯Al2O3夹杂物为主;通电化渣后,钢中夹杂物以Al2O3-CaO(CaS)-SiO2为主;钙处理后,钢中央杂物以Al2O3-CaO为主。
中间包气幕挡墙去除夹杂物的数值模拟
高爱民, 林磊, 艾立群
2007, 28(3): 19-23.
摘要:
以湍流控制器加单坝结构的FTSC中间包为原型,采用气-液-固三相流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气幕挡墙对不同粒径夹杂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中间包气幕挡墙能够改善钢液的流动特性,提高夹杂物的去除率,尤其对小颗粒夹杂物,去除效果更明显。
Mo对耐火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陈杰, 潘复生, 左汝林, 李聪, 党莹
2007, 28(3): 24-27.
摘要:
对三种含Mo耐火钢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合金元素Mo在耐火钢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贝氏体淬透性来满足钢的高温性能。从组织学角度看,降低合金中的Mo含量而增加其它提高贝氏体淬透性的元素也能够满足耐火钢成分设计要求。探讨了设计低Mo或无Mo耐火钢的可能性。
304不锈钢冷轧薄板表面线缺陷的形貌
滕涛, 陈银莉, 赵爱民, 周欢, 汪淑英
2007, 28(3): 28-32,50.
摘要:
研究了304不锈钢冷轧薄板表面出现的线缺陷的形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连铸板坯、热轧板带和冷轧板的微观组织,分析冷轧板上线缺陷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钢板的线缺陷是一种微观"沟槽",在线缺陷沟槽边缘存在氧化膜,有的氧化膜呈多层台阶式结构,主要是铬和铁的氧化物,某些氧化膜的边缘存在Mg、Ca、Al等元素。
新工艺新技术
无机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钨二氧化钒薄膜研究
刘变美, 熊仁金, 蒋冬梅, 张怀法, 杨为中, 周大利
2007, 28(3): 33-36.
摘要:
采用钒-钨混合溶胶及浸渍提拉法在玻璃基片上涂五氧化二钒膜,再通过氢还原法制备掺钨二氧化钒薄膜。采用XRD及XPS等测试方法对薄膜的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了获得稳定的钨和钒混合溶胶及氢还原制备掺钨二氧化钒薄膜的条件。实验证明采用无机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钨二氧化钒薄膜可将二氧化钒薄膜的相变温度点降低到室温范围。在相变温度点附近,掺钨VO2薄膜的电阻率、近红外光透过率将发生较显著变化,可见光透过率随钨掺杂含量升高而降低。
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实验研究
薛逊
2007, 28(3): 37-41.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特点,摸索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还原气氛和配碳量对直接还原金属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和气氛是影响金属化率的最重要因素,温度达到1 300℃以上,还原时间达到20 min以上,维持还原过程中性至还原性气氛,球团金属化率可稳定保持在90%以上。同时分析了还原后金属化球团的岩相组成,比较了钒钛磁铁矿与普通矿直接还原的差异。
技术探讨
结晶器电磁搅拌器结构对大方坯内部质量的影响
陈永, 杨素波
2007, 28(3): 42-46.
摘要:
为改善攀钢2#大方坯连铸机结晶器电磁搅拌的冶金效果,开展了改进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器结构的现场试验。通过增大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器外径和高度,减小电磁搅拌器内径,增加电磁搅拌器线圈匝数,结晶器区域电磁感应强度由29.5 mT增至57.2 mT,铸坯中心疏松 ≤ 1.0级的比例由90.72%增至96.85%,铸坯无中心缩孔的比例由90.72%增至94.87%,无中心裂纹的比例由61.56%增至72.65%,铸坯中心碳偏析指数由1.10-1.16降至1.05-1.08。
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
罗来辉, 李耀辉, 徐向棋
2007, 28(3): 47-50.
摘要:
针对冷轧无取向硅钢退火工艺的特点,研究了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成分为0.004%C、0.33%Si的冷轧无取向硅钢晶粒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后, α线上{100}织构密度明显减弱,取向从{112}<1lO>向{111}<112>大量聚集;适当增加保温时间有助于提高{100}<hkl>织构,900℃、保温180 s,水冷得到的织构分布比较均匀,{001}面织构占有率比较高。
连铸拉速和中包过热度的耦合作用分析及二冷配水控制实现
纪振平, 刘文红, 谢植, 贾光霖, 赖兆奕
2007, 28(3): 51-55.
摘要:
应用三维凝固传热模型分析了拉速突变和中包钢水温度对铸坯凝固过程的影响,引入"有效拉速"和中包过热度作为二冷配水的前馈控制变量,动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可以消除拉速引起的表面温度"尖峰"和钢水温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基于有效拉速和中包过热度的二元动态配水模式,实际应用结果验证了此方法对提高铸坯质量的有效性。
应用研究
大方坯中低碳钢连铸保护渣研制与应用
陈天明, 杨素波, 文永才, 王谦
2007, 28(3): 56-61.
摘要: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攀钢中低碳钢方坯连铸工艺条件,在实验室进行了保护渣结晶与玻璃化特性协调、吸收夹杂物能力及配碳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渣系及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保护渣能够满足工艺要求,可以取代进口保护渣。
冷轧带肋钢筋专用母材的开发
苏鹤洲, 张卫强, 李金柱, 王远
2007, 28(3): 62-68.
摘要:
针对各冷轧带肋钢筋厂家所用原料存在的问题,通过化学成分的确定,高线轧制冷却工艺的研究,开发了冷轧带肋钢筋专用母材系列产品,提高了冷轧带肋钢筋的轧制合格率;研究了[C]、[Si]、[Mn]、[N]含量以及铁素体含量和晶粒度对冷轧带肋钢筋专用母材系列产品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冷扎带肋钢筋母材性能的措施。
专利信息
专利信息
2007, 28(3): 69-7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