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8卷  第4期

钒与钛
一步法合成碳氮化钒的研究
于三三, 付念新, 高峰, 隋智通
2007, 28(4): 1-5.
摘要:
研究了一步法合成碳氮化钒的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对碳氮化钒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V2O3与C的配比对产物氮含量影响较大,当碳过量15%时,产物的氮含量最高;产物氮含量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先增后降,在1400℃时产物氮含量最高;当反应温度在1280~1480℃时,XRD分析显示产物组分均为VN和VC构成的碳氮化钒固溶体;产物中氮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反应时间120min时能得到较高氮含量的产物。同时反应时间对产物的粒度也有明显的影响,SEM图显示产物的粒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添加剂(NH4Cl、Fe)对产物氮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钛精矿颗粒在内构件流化床内停留时间特性的研究
陈德明
2007, 28(4): 6-11.
摘要:
在气固并流向上的有内构件流化床装置上,采用攀枝花钛精矿,研究了表观气速、加料速率、颗粒粒径以及挡板间距等不同因素对攀枝花钛精矿颗粒在床内停留时间特性及压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流化床中增设水平内部构件可消除节涌,破碎气泡,强化气固接触,抑制颗粒返混,可形成均匀稳定的流化状态,非常有利于气、固接触反应。
微合金化
氮—钒微合金化对低碳耐候钢强韧性的影响
王博, 王德永, 刘承军, 姜茂发
2007, 28(4): 12-16.
摘要:
利用真空感应炉冶炼氮-钒微合金化的低碳耐候钢,结合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耐候钢的显微组织,并通过拉伸、冲击试验和断口分析表征了实验钢的强韧性。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氮-钒微合金化耐候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强韧性组合。金相组织分析表明,加氮加钒耐候钢中主要组织为等轴铁素体和少量离异型珠光体(体积分数5%),体积分数约30%的铁素体晶粒中有类似粒状贝氏体组织生成;弥散析出的VN质点细化了铁素体晶粒,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为7.8μm。
V-N微合金化海洋石油平台用钢实验室研究
郭华
2007, 28(4): 17-21.
摘要:
采用V-N微合金化技术思路成功设计出E36级海洋石油平台用钢的化学成分,采取第三代TMCP工艺进行试验钢轧制,其力学性能满足GB712-2000《船体结构钢》的要求。
钒对耐火耐候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刘庆春, 郑之旺, 刘勇
2007, 28(4): 22-28.
摘要:
为了探索V对耐火耐候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相变仪、电子显微镜、相分析和拉伸等方法,研究了V对CCT曲线、不同热轧工艺条件下显微组织及室温和600℃拉伸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向钢中添加V可以提高相变温度,而0.20%V促进铁素体的形成;V在钢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析出相,随钢中V含量增加,析出V量增加,析出物数量相应增加并细化;对于0.60%Mo耐火耐候钢,要得到高的高温屈服强度和YS比,组织中必须引入适当比例的贝氏体。
新工艺新技术
RH-MFB精炼过程钢包内钢液流动与碳浓度分布的模拟研究
高爱民, 梁娟, 艾立群, 张响
2007, 28(4): 29-35.
摘要:
根据某厂RH-MFB的生产实际,采用CFX软件建立钢包内钢液流动与碳浓度分布的耦合数学模型,对钢液的流动特性以及碳浓度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利用现场数据验证所建模型,分析了脱碳后期钢液碳浓度的分布情况,考察了工艺设备等因素对脱碳处理过程的影响,为超低碳钢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含钒高氮高强耐候乙字钢大方坯连铸二冷技术
陈永, 杨素波
2007, 28(4): 36-41.
摘要:
针对攀钢高强耐候乙字钢大方坯连铸二冷控制制度在连铸比水量和二冷区水量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延长喷水冷却区长度、适当增大连铸比水量、调整二冷区各回路的冷却能力及水量分配比例的方法,优化了YQ450NQR1大方坯连铸二冷制度。生产应用表明,高强耐候乙字钢大方坯内部质量明显提高,中心疏松评级 ≤ 1.0级的比例由79.71%增至90.70%,中心偏析<0.5级的比例由1.45%增至44.19%,无中心缩孔的比例由86.96%增至93.02%,无中心裂纹的比例由39.13%增至62.79%,无中间裂纹的比例由85.51%增至88.37%,无皮下裂纹的比例由78.26%增至97.67%,无...
试验研究
钢轨的抗接触疲劳伤损性能研究
邓建辉, 王飞龙, 吴雄先, 宁雄显
2007, 28(4): 42-47.
摘要:
研究了一种与常规的金属材料接触疲劳性能试验不同的,更接近线路钢轨轮轨接触状态的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对不同钢轨在车速160km/h、半径800m、轴重25t条件的抗接触疲劳伤损性能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试验(工况)条件下,裂纹萌生和扩展速率较低、磨损量大的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相对较轻。在试验的几种钢轨中1000 MPa级的U75V热轧钢轨接触疲劳伤损最重。根据各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1300 MPa级热处理钢轨适宜在小半径的重载线路上使用,强度和裂纹扩展速率低的钢轨适宜在高、快速线路上使用。
热轧酸洗板平整机辊型曲线研究
张中平, 李俊洪
2007, 28(4): 48-51,66.
摘要:
针对热轧酸洗板的生产工艺特点,以带材前张应力横向分布均匀和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均匀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套针对热轧酸洗板平整机辊型优化的数学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攀钢热轧酸洗板平整机组中,提高了热轧酸洗板的平整质量。
BOF-LF-VD-CC工艺生产车轮钢的N含量控制
郭上型, 王建军, 周俐, 刘宜强, 范鼎东, 史怀言, 焦兴利, 刘启龙, 汪国才
2007, 28(4): 52-55,70.
摘要:
根据马钢车轮钢生产工艺规程,通过在线工业实验,测定了车轮钢精炼过程中钢液N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LF-VD-CC过程中钢液吸氮主要环节包括LF过程、钢包到中包过程和中包至结晶器过程。其中LF过程钢液吸N严重,平均吸N量达到28×10-6,最大吸N量为50×10-6。讨论了LF过程钢液吸N原因和抑制吸N的工艺措施。VD过程中钢液脱氮效果明显,平均脱氮率可达到30%左右,平均脱氮量为21×10-6。分析了影响VD过程脱N的主要工艺参数及各参数的优化控制值。
热处理对高硼低碳铸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师文校, 符寒光, 蒋志强, 黄黎明, 邢建东
2007, 28(4): 56-61.
摘要:
在含碳量小于0.2%的低碳铸钢中加入1.0%B,获得了高强度高硼耐磨铸钢,并研究了淬火温度对高硼铸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900~1050℃内淬火,均可获得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的变化对硬度影响不明显。随着淬火温度提高,硼化物由连续网状分布变成断网状分布,导致冲击韧性提高;淬火温度超过1000℃后,冲击韧性变化不明显。另外,在900~1050℃内淬火,高硼铸钢均具有优良的耐磨性。
电渣重熔板锭的温度场计算
常立忠, 李正邦
2007, 28(4): 62-66.
摘要:
建立了电渣重熔板锭过程的非稳态模型,计算了板锭重熔过程中的温度场,得到不同熔速、不同重熔时刻的熔池深度;分析了影响熔池深度的主要因素及板锭的凝固规律,计算表明:熔速是影响熔池深度的最大因素,当铸锭到达一定高度时,系统处于准稳定状态,熔池深度不再变化。同时铸锭底部的冷却条件对熔池深度影响不大。
生产实践
热轧板孔洞缺陷成因分析及治理
苏鹤洲
2007, 28(4): 67-70.
摘要:
对热轧板孔洞缺陷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连铸过程操作参数控制不合理是产生该种缺陷的主要因素;利用水模试验研究了水口插入深度、拉速、吹氩量等因素对结晶器内气泡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热轧板孔洞缺陷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资料
正在迅猛扩张的俄罗斯钢钒生产巨头—一欧亚控股集团
杜厚益
2007, 28(4): 71-74.
摘要:
专利信息
专利信息
2007, 28(4): 75-7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