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2卷  第4期

综述
我国海绵钛生产技术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邓国珠
2011, 32(4): 1-5.
摘要:
叙述21世纪初我国海绵钛生产的快速发展情况,包括产能与技术进步;分析了我国海绵钛产能过剩、钛矿原料短缺、氯镁循环不完全等问题;指出要解决我国海绵钛产业存在的问题,需具备完整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具有稳定的原料供应,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或自有钛材加工系统,才能保证产能的充分发挥。
钒与钛
工业钛液水热制备多孔二氧化钛光催化剂
蒲洪, 田从学, 杨颖, 安昀
2011, 32(4): 6-11.
摘要:
以工业硫酸钛液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多孔二氧化钛,考察了煅烧时间对多孔二氧化钛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XPS、FT-IR和BET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光催化降解体系评价其光催化活性。随着煅烧时间的延长多孔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以500℃煅烧1 h所得样品活性最佳,1 h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88%,其比表面积61.49 m2/g,晶粒尺寸16.10 nm。
攀钢碳化高炉渣低温氯化试验研究
黄家旭, 杨仰军, 陆平, 刘森林
2011, 32(4): 12-15,50.
摘要:
对攀钢高钛型高炉渣"高温碳化-低温选择性氯化"工艺中低温选择性氯化部分进行了研究,并在自行设计的Ø100 mm连续式沸腾氯化装置上考察了连续加料、连续排渣条件下氯化温度、停留时间、气流速度、氯气浓度对碳化渣中TiC氯化率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了较佳的工艺参数,为下一步的扩大试验奠定了基础。
微合金化
一种含Nb、Ti微合金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
张熙, 李德强
2011, 32(4): 16-21.
摘要:
利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对试验钢进行不同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试验。针对不同的冷却速度,采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测定试验钢在连续冷却转变中的相变温度,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并测定珠光体的含量,进而绘制出试验钢在变形和未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从而得出不同变形工艺对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转变行为和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
Ti/N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涛, 侯华兴, 陈军平, 王小强, 刘明
2011, 32(4): 22-25.
摘要:
研究了Ti/N对一种工程机械用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N值可明显影响钢中酸溶硼的收得率和力学性能。Ti/N在3.3以下时,酸溶硼的收得率小于50%;Ti/N大于3.6时酸溶硼收得率在75%以上;Ti/N超过4时,酸溶硼的收得率趋于90%,并不再有明显提高。随Ti/N的增加钢板的性能合格率明显提高,增加Ti含量,提高Ti/N是提高硼收得率进而提高性能合格率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
含钒超级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研究
徐光, 杨静, 邹航, 补丛华, 操龙飞
2011, 32(4): 26-30.
摘要:
设计并在实验室冶炼了一种低碳、低合金含量的新型含钒贝氏体钢,在Gleeb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进行模拟空冷相变实验,根据冷却过程中的热膨胀曲线和冷却后的金相组织,确定出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对实验钢进行等温处理,检验热处理后的组织,根据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组织和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在320℃下对实验钢种进行贝氏体低温等温转变处理,观察等温处理后试样的金相组织,并进行拉伸实验,得到抗拉强度为1 182 MPa,延伸率为19%的良好综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新型超级贝氏体钢经过低温等温转变处理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具备优良的综合性能。
技术探讨
煤基铁精粉生产低硫珠铁试验研究
马赛, 王静松, 丁银贵, 王广, 薛庆国
2011, 32(4): 31-35.
摘要:
对采用铁精粉、煤粉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配加CaF2所制成的含碳球团,在不同试验方案下进行还原试验研究,分析珠铁的生产过程和渣铁的组织成分,计算硫元素的分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试验方案,能使含碳球团在27 min内还原熔分效果良好,并得到含硫量较低的珠铁;所得珠铁的内部组织结构主要由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渣中以Ca2Mg(Si2O7)和Ca3Mg(SiO4)2为主,其它成分很少;增加CaF2配入量,使得进入珠铁中的硫元素减少,进入渣中的硫元素增多;提高加热温度,使得进入珠铁中的硫元素减少,进入空气中的硫元素增多。
电磁制动条件下板坯结晶器内钢液冶金行为的数值模拟
倪升起, 彭世恒
2011, 32(4): 36-41.
摘要: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有无电磁制动时结晶器内钢液的冶金行为。结果表明:应用电磁制动使结晶器内钢液的速度得到很强的抑制,自由液面最大速度从0.17 m/s减小到0.02 m/s;铸坯内部局部区域钢液温度升高,表面坯壳温度降低;窄面和铸坯角部坯壳有些变厚,宽面坯壳厚度稍稍变薄。
CAS精炼工艺过程的物理模拟优化
舒志浩, 陈远清, 颜慧成, 仇圣桃
2011, 32(4): 42-45.
摘要:
为了优化230 tCAS过程工艺,建立了1:4的物理模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混匀时间测试,优化了底吹位置、吹气量和浸渍罩浸入深度;通过排渣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排渣气量。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透气砖位置为8#方案(1#透气砖距包底中心600 mm,2#透气砖距包底中心1 000 mm,两透气砖所在半径的夹角为100°);CAS混匀过程的最佳吹气量应控制在600~700 NL/min;浸渍罩下罩深度控制在200 mm左右;渣层厚度为80、120、160 mm时对应的排渣气量分别控制在600、800、1 000 NL/min以上。
立式板坯连铸机结晶器液面控流的物理模拟
赵志刚, 陈远清, 施哲, 胡坤太, 仇圣桃
2011, 32(4): 46-50.
摘要:
为研究低拉速下结晶器流动控制装置对流场的影响,以宝钢立式板坯连铸机结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1:1的物理模型进行了水模试验,研究了两种浸入式水口条件下液面加控流装置与否、控流装置位置及其插入深度对液面波动及流场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口侧孔倾角向下时,MFCD对流动模式的改变不大,但使得液面波动量有所减小;而水口侧孔倾角向上时,控流装置对流动模式有较明显的改变,液面局部波动量增加明显;控流装置插入深度在50~100 mm范围内,控流装置位置对液面波动的影响比插入深度显著;结晶器流动控制装置并不适用于低拉速条件下的板坯连铸。
试验研究
非稳态浇铸无取向电工钢板坯对成品铁损的影响
张峰, 李光强, 马长松, 陈晓
2011, 32(4): 51-57.
摘要:
采用电解提取夹杂物和扫描电镜-能谱法,分析了无取向电工钢非稳态(开、终浇板坯)和稳态浇铸(中间板坯)对应成品试样的夹杂物数量、种类、尺寸,及其对成品钢卷铁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夹杂物均以AlN、MnS、Cu2S类夹杂为主,开、终浇板坯中还含有少量的氧化物夹杂。0.5μm以下的微细夹杂,数量约为1 500万个/mm3;0.5~5.0μm尺寸范围内的夹杂,非稳态和稳态浇注的板坯中分别为123万个/mm3和75万个/mm3,这也是造成非稳态和与稳态浇注条件下对应成品铁损差异的主要原因。
攀枝花钒钛铁精矿球团还原膨胀试验研究
马兰, 杨绍利
2011, 32(4): 58-62.
摘要:
运用球团形貌在线监测试验装置监测并研究了粘结剂含量及焙烧气氛对球团还原膨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1 100~1 200℃下,将添加了小于1.5%膨润土的攀枝花钒钛铁精矿球团进行磁化焙烧,所得球团还原时的最大线膨胀率小于5%,球团矿不粉化,利于高炉冶炼顺行。
回火对Si-Mn-Mo系贝氏体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杨玉, 陈昕, 杜振民, 金纪勇
2011, 32(4): 63-66.
摘要:
研究了淬火后不同温度回火对Si-Mn-Mo系贝氏体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淬火后回火的工艺可以显著提高Si-Mn-Mo系贝氏体钢的强度和塑性。淬火后300℃回火与350℃回火,该钢的力学性能相差不大,而450℃回火后强度、硬度相对较低,韧塑性略有提高。组织观察表明,该钢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片状和块状M-A岛)的复合组织,适当温度回火可以促进块状M-A岛分解,增加板条铁素体含量,提高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进而稳定其组织性能。.
Fe-3%Si钢CSP工艺轧制的热模拟试验
计云萍, 金自力, 李伟, 任慧平
2011, 32(4): 67-70.
摘要:
针对Fe-3%Si钢,根据CSP生产线的工艺特点,模拟现场CSP工艺条件进行加热、轧制和卷取热模拟试验,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研究Fe-3%Si钢在模拟CSP工艺热轧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道次压下量为45%-40%-40%-20%-35%-35%的压下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晶粒尺寸较为细小,动态再结晶完成较好;随着卷取温度的提高,晶粒平均尺寸减小,且卷取温度在650℃时,晶粒相对均匀。研究结果可为CSP工艺取向硅钢热变形行为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退火板组织和析出物研究
李永超, 李娜, 岳尔斌, 项利, 张延玲, 仇圣桃
2011, 32(4): 71-75.
摘要:
研究了组织和析出物对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退火板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退火板平均晶粒尺寸增加,P15/50明显降低,B50略有升高。退火温度在1 000℃时,退火板的综合性能较好。析出物主要是AlN、(MnS+AlN)和(MnS+Al2O3)复合析出物,尺寸较粗大,主要集中在1.0~2.5μm,还发现少量百纳米以下的细小AlN和TiN。实验室模拟TSCR流程试制的高效电机用无取向硅钢,铁损平均值小于4.00 W/kg,磁感应强度大于1.75 T,适合作中小型高效电机铁芯材料。
汽车大梁板610L连铸坯高温热塑性
孙薇, 孙蓟泉, 赵征志, 赵文龙, 包阔
2011, 32(4): 76-81.
摘要: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针对汽车大梁板610L连铸坯,进行了高温热塑性试验。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试样的断口性质及显微组织与塑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1 300~600℃区间存在两个脆性温度区,其中第Ⅲ脆性温度区为910~705℃。研究了第Ⅲ脆性区的脆化原因。为该钢种连铸和热轧工艺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连铸二冷气雾射流特性研究
华祺年, 张亚竹, 赵增武, 赵立峰, 周立平
2011, 32(4): 82-86.
摘要:
通过对钢厂连铸二冷区使用的某喷嘴进行流动特性试验,探讨喷射角度、水量分布、雾滴粒径分布等对其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二次冷却的传热机理、二次冷却的配水制度以及二次冷却喷嘴的最佳排布方式等奠定了基础。
生产实践
特殊钢大方坯碳偏析遗传性及其轧材组织特征研究
许伟阳, 曹志刚, 颜慧成, 唐广波, 仇圣桃
2011, 32(4): 87-91.
摘要:
通过跟踪特钢20CrMnTi和42CrMo的生产,分别对同一炉次铸坯和轧材取样,分析其低倍组织和碳偏析。结果表明:铸坯中的碳偏析会遗传到轧材,轧材出现锭型偏析,轧材低倍组织与铸坯凝固结构相关。针对轧材的锭型偏析区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组织,发现锭型内外区域的显微组织不同,并且20CrMnTi的轧材存在带状组织,这对组织性能的均匀性不利,影响成品质量。
20CrMnTi齿轮钢生产工艺改进
曹志刚, 杜忠泽, 许伟阳, 颜慧成, 俞海明
2011, 32(4): 92-96.
摘要:
简述了某炼钢厂将转炉冶炼的齿轮钢钢水倒运到电炉车间进行精炼的工艺管控过程。包括转炉的脱磷和挡渣操作,精炼炉的送电制度,钙处理等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环节。同时也对轧制工艺进行改进,采用控轧控冷的TMCP技术,使圆钢轧材质量更加稳定。
专利信息
专利信息
2011, 32(4): 97-9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