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9卷  第1期

新工艺新技术
碱金属盐对气基还原铁矿石的催化规律研究
张临峰, 郭培民, 赵沛
2008, 29(1): 1-5.
摘要:
通过气体催化还原氧化铁试验,研究了碱金属盐对气基还原铁氧化物反应的影响规律,对于同一种阳离子的盐催化活性规律为:氟化物>氯化物>碘化物>溴化物;硝酸盐>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微观催化机理:添加剂的催化作用在于添加剂的原子改变Fe-O化学键的作用程度;添加剂的催化活性与阳离子、阴离子种类以及化合物的稳定性有关;这三方面因素相互耦合,共同决定添加剂的催化性能;其催化性能用公式表示为:Ψ=αf(M+)+βf(X-)-γ(T)f(MX)。
煤粉在Corex熔融气化炉内的燃烧行为研究
曹希荣, 张丙怀, 贾国利, 阳海彬, 张涛, 彭华国
2008, 29(1): 6-9.
摘要:
Corex熔融还原炼铁是新兴的炼铁工艺,虽然它可以不用或少用焦炭冶炼铁水,但是需要用块煤来生产。为了替代一部分块煤以及充分利用产生的煤粉,提出了往熔融气化炉喷吹煤粉的方法。Corex喷煤可以借鉴高炉喷煤的经验,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采用热态模拟的方法对煤粉在Corex熔融气化炉内的燃烧行为进行研究,得到煤的粒度、挥发分含量以及喷吹位置和CO浓度等因素对煤粉燃烧率和气化率的影响规律。实验将为Corex喷煤技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试验研究
退火工艺对Nb-Ti-IF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郑之旺, 王敏莉
2008, 29(1): 10-16.
摘要:
以典型成分Nb-Ti-IF钢冷轧硬卷为研究材料,结合连续热镀锌线工艺特点,系统研究了退火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加热温度在720℃以上时为完全再结晶组织,加热温度在720~840℃间变化时,铁素体晶粒度在10.0级左右,加热温度为880℃时,铁素体晶粒度为9.0级;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下降,当加热温度为920℃,因保温后快速冷却得到非等轴组织,虽然组织粗化,但硬度却有所提高;当加热温度为840℃时,保温时间在30~60 s间变化时,铁素体晶体尺寸变化较小,但当加热时间从30 s增加到45 s时,显微硬度明显降低,加热时间进一步增加到60 s时,显微硬度变化不大...
连铸板坯网状裂纹成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永, 赵长亮, 孙彦辉, 蔡开科
2008, 29(1): 17-22.
摘要:
采用金相显微镜、SEM、TEM和EDS等方法,分析了因连铸板坯表面冷却不均匀引起γ→α反复相变导致碳氮化物在晶界析出,并在外力(热应力、弯曲矫直应力等)作用下产生沿晶界开裂的网状裂纹的形成机理,以及钢中[C]、Mn/S、[Al]、[V]、连铸冷却强度等对连铸板坯网状裂纹的形成和扩展的影响。
热处理温度对热镀锌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张开华
2008, 29(1): 23-26,33.
摘要:
对不同温度热处理的两种热镀锌双相钢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热镀锌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80℃热处理时,组织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珠光体组织,当热处理温度在800℃以上时,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热镀锌双相钢的屈服强度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热处理温度从780℃上升到800℃时,屈服强度急剧下降。屈强比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热处理温度从780℃上升到800℃时,屈强比急剧下降。
高拉速厚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
王永胜, 顾武安, 王新华, 王万军
2008, 29(1): 27-33.
摘要:
运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高拉速厚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的影响因素;研究浸入式水口结构、水口控流方式、水口出口角度、水口浸入深度、结晶器宽度、结晶器厚度、吹氩等因素对结晶器流场、液面流速以及初生坯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拉速下,结晶器的流场不稳定因素增多,工艺参数对结晶器流场的影响因数增加。在高拉速下结晶器流场流速高,液面波动大,液钢流束冲击深度大,势必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趋势,因此高拉速厚板坯连铸过程必须采用电磁制动或流场控制技术,降低高流速带来的不利影响;水口结构与结晶器规格最优化与匹配能得到适宜的结晶器流场;同时发现高拉速钢液流束对结晶器初生坯壳的影响严重,是高拉速漏钢率高的直接原因之一。
NVB级船板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
侯登义, 徐洪庆, 陈晔
2008, 29(1): 34-37.
摘要:
研究了不同塑性变形量的应变时效对NVB钢板的强度、塑性及低温韧性和脆性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VB钢板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较低,经5%时效后仍具有较好的低温韧性。通过微观组织分析,探讨了不同温度下的金相组织和冲击断口形貌特征。实验表明,带状组织易导致材料韧性的恶化,钙硅酸盐类非金属夹杂物对脆性转变温度有不良作用,容易加速钢板的脆化倾向。还从位错角度对应变时效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高铬镍无限冷硬铸铁轧辊材料的磨损性试验
王江, 韩静涛, 刘均贤
2008, 29(1): 38-42.
摘要:
利用自行开发研制的高温滑动磨损与热接触疲劳材料试验机,并运用表面覆膜技术、金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用于精轧机的高铬镍无限冷硬铸铁轧辊材料在热轧状态下的耐磨特性,分析了这种轧辊材料的表面形貌、表层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轧制公里数达到88 km时,高铬镍无限冷硬铸铁轧辊表面产生了碳化物的浮凸和剥落。
低硫高强耐候钢炉外精炼技术的研究
冉孟伦
2008, 29(1): 43-47,60.
摘要:
介绍了采用LF炉工艺生产低硫高强耐候钢的炉外精炼处理技术及其综合应用,以及为经济高效生产该系列钢所开发的新材料(钒钛微合金化包芯线)的使用情况。生产实践表明,通过选择合理的脱硫工艺和采用新型的微合金化技术,LF炉工艺生产的低硫高强耐候钢的成品成分(S、V、Ti、N、Ca等)稳定,产品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均较为优良。
钒与钛
TiO2表面包覆致密SiO2包膜量的研究
李琴, 胡鸿飞, 侯盛东, 陈德明, 伍良英, 魏昶
2008, 29(1): 48-53.
摘要:
从包覆成膜时热力学所决定的包膜量以及工艺本身引入的盐分对包膜量的影响出发,分别探讨了TiO2表面包覆致密SiO2膜的最小包膜量与最大包膜量;同时进行TiO2表面包覆不同量SiO2时实验样品的酸溶性、吸油量、消色力、白度等性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TiO2表面包覆致密SiO2适宜的包膜量。
技术探讨
MgO对钒钛烧结矿产质量的影响
甘勤, 何群, 文永才
2008, 29(1): 54-60.
摘要:
针对攀钢烧结生产的情况,在实验室进行了MgO对钒钛烧结矿产、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攀钢钒钛烧结矿中MgO含量,有利于提高烧结矿转鼓强度、成品率,改善其冶金性能。从目前攀钢条件看,烧结加少量(2%~3.5%)白云石或高镁石灰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烧结矿MgO<3.7%为宜。
2Cr13不锈钢高温特性及对连铸保护渣的要求
王文学, 刘彩玲, 王雨, 杨拉道, 左雁冰
2008, 29(1): 61-65.
摘要:
采用DIL402C热膨胀分析仪、STA449C同步热分析仪和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分别测试2Cr13不锈钢的线性膨胀系数、主要相变温度以及高温力学性能等高温特性,分析2Cr13不锈钢高温性能对铸坯表面质量的影响和铸坯表面凹陷以及微裂纹产生的机理,确定2Cr13不锈钢用保护渣应重点考虑传热性能。
Nb-Ti微合金钢热变形后组织演变及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
吴新朗, 赵征志, 田允, 唐荻, 刘光明, 代晓莉, 熊爱明
2008, 29(1): 66-70.
摘要:
利用GLEEBLE-2000对试验钢进行热模拟试验,并结合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一种Nb-Ti微合金钢热变形奥氏体的变形后冷却相变行为。利用JEM-2000FX电镜对碳膜萃取复型法获取的第二相析出物进行分析,从而对热变形后冷却相变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第二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大量弥散分布的细小粒子析出,析出相主要以Nb-Ti碳氮化物复合相形式存在,一般呈方形、椭圆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状,并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第二相析出增多且变得细小。
理化检验
铁基合金中钛元素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刘平, 杨军红
2008, 29(1): 71-74.
摘要:
使用看谱镜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研究了铁基合金中钛元素看谱分析用可见光谱,模拟了Fe和Ti元素的可见光谱图,制作了数字化彩色图谱。研究了铁基合金中Ti元素的Ti499.95 nm、Ti551.25 nm和Ti489.99 nm等分析谱线组的特征,给出了分析用谱图和半定量分析用强度标志。研究了铁基合金中Ti元素的看谱分析方法。结果可用于铁基合金中Ti元素的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牌号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