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9卷  第3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钼酸钠对钒电池负极电解液的影响
陈勇
2018, 39(3): 1-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1
摘要:
研究了钼酸钠作为负极电解液的添加剂,对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稳定性和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钼酸钠的加入,有利于提高负极电解液的电化学活性和V (Ⅲ)离子的扩散系数,减小了电荷传递电阻;在01.5%含量范围内钼酸钠的添加对负极电解液的低温稳定性无影响。与空白电池相比,添加1.0%钼酸钠电池的容量和能量有所提高,特别是在电流密度达到120 m A/cm2,放电容量和放电能量提高了25.59%和21.89%。
攀枝花钛精矿预还原制备金属化球团技术研究
魏光亮
2018, 39(3): 7-1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2
摘要:
针对直接使用钛精矿冶炼钛渣存在的冶炼电耗高、钛渣产能低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攀枝花钛精矿“内配碳钛精矿压球—转底炉预还原”制备金属化球团新工艺。研究发现,影响金属化率的主要因素为:还原剂配比、还原温度、停留时间、冷却方式等。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球团金属化率达到70%,最高72.65%。SEM和物相分析表明:经碳热还原,钛精矿金属化后物相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钛铁矿相转变为黑钛石、金属铁等物相。
碱性钒铬溶液除杂工艺研究
蒋霖
2018, 39(3): 12-1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3
摘要:
以钒铬渣钠化焙烧工艺得到的碱性钒铬浸出液为原料,分析了主要元素V、Cr及杂质Si、P的含量,探讨了铝盐对碱性条件下Si和P的去除机制,研究了·18H2O用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陈化时间等因素对Si、P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铝盐沉淀法可有效去除钒铬溶液中的Si和P,除Si率达98%,除P率达92%,满足后续沉钒要求。最佳除杂工艺条件为:Al∶Si (mol)=1.2,pH值9.0,温度90℃,反应时间15 min,陈化时间1 h。除杂过程中V和Cr的损失均小于5%,且进入除杂渣中的V和Cr容易洗涤回收,净化后液经沉钒、煅烧,沉钒率大于98%,最终得到的粉状V2O5产...
粒径对钛白粉光学性能的影响
刘勇, 罗志强, 刘婵
2018, 39(3): 17-2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4
摘要(260) PDF(11)
摘要:
研究了210260 nm范围内粒径对金红石型钛白粉颜料性能及漆膜遮盖力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对粒子粒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钛白粉粒径由216 nm增大到259 nm,消色力逐渐增大,蓝相值逐渐减小。亮度随粒径增大而增大,从95.36增大到96.18,增加约0.8,粒径达到250 nm后,亮度基本不变。钛白粉制成的油墨样品遮盖力随粒径增大而逐渐变大,增长速率由快变慢。250260 nm为最佳粒度范围,消色力达到2100雷诺数以上,蓝相值在3.53.8,亮度大于95.9,遮盖力大于78.9%。
底水量对偏钛酸结构的影响
陈华, 田从学, 刘海波, 孟俊全, 刘慧玲, 杨东, 朱雨轩
2018, 39(3): 21-2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5
摘要:
以低浓度工业钛液为水解原料,通过自生晶种热水解硫酸法工艺制备偏钛酸,考察了底水量对偏钛酸结构的影响,并采用颜料性能测试、粒度测试、XRD、TEM、HRTEM、Raman及IR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加入底水后,控制体系TiO2浓度在160 g/L左右,晶核的生长速度与形成速度相平衡,最终得到的偏钛酸锐化程度高、质量好;底水量影响晶核的数量、结构和活性,改变SO42-、-OH与Ti4+的结合形式,导致晶胞参数c减小,偏钛酸粒子完整度降低,(101)晶面形成不连续的晶格条纹;底水量影响锐钛矿相TiO 2的成键方式、键的振动模式,偏钛酸Raman峰强度越大,晶体结构越完整。
钛亚氧化物制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艺慈, 张宝
2018, 39(3): 27-3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6
摘要(383) PDF(23)
摘要:
Magnéli相是通式为TinO2n-1(4≤n≤10)的一系列亚氧化物,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对于电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制备Magnéli相钛氧化物的主要办法是高温还原TiO2及其前驱体,此类方法制备过程长且繁冗。介绍了钛的Magnéli相系列化合物在用碳作为还原剂条件下的制备方法,并将微波加热技术引入制备过程。微波加热碳还原制备Magnéli相,不仅使制备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制备的Magnéli相粒度更为细小,形状更加规则。最后对Magnéli相制备方法提出展望,为此类钛氧化物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钒钛材料与应用
Ti/TiO2/BGC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许莹, 何世宇, 王欢欢, 孔凡备
2018, 39(3): 33-3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7
摘要:
以纯钛金属为基体,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基体表面原位生长TiO2纳米氧化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TiO2纳米氧化层表面涂覆生物活性微晶玻璃涂层(BGC)。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涂层附着划痕试验、人体体液模拟试验,分析BGC涂层的形貌和物相,评价涂层的生物活性,研究不同摩尔分数的CaF2对涂层结合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引入TiO2微纳米氧化层后,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变小,亲水能力提高,钛基体与涂层之间的结合力提高了27%左右;当CaF2摩尔分数为4%时,钛基体与涂层之间的结合力最大为64 N;Ti/TiO2/BGC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浸泡7 d后,材料表面生成大量的羟基磷灰石。
银含量对多孔钛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赵朝勇, 张雪峰, 张磊, 陈敏
2018, 39(3): 40-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8
摘要:
以具有抗菌性的银作为合金化元素,以碳酸氢铵作为造孔剂,应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出不同银含量的多孔钛银合金,并应用称重法、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万能力学试验机等研究了银含量对多孔钛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银的添加量为3%时,多孔钛的孔隙率从65.18%升高到68.25%,多孔钛银合金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增加。进一步增加银的含量到10%时,多孔钛银合金的孔隙率保持在68%左右,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变化较小。银的加入对多孔钛的孔结构无明显影响,其相成分主要为α-Ti。多孔钛银合金具有良好的孔结构和力学性能,有潜力用作抗菌骨科植入材料用于松质骨缺损修复。
TiO2量子点修饰g-C3N4及其光催化脱色性能研究
司玉军, 李敏娇, 熊中平, 张述林
2018, 39(3): 46-5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09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g-C3N4光催化活性,采用等孔体积浸渍法制备了TiO2量子点修饰的g-C3N4。研究结果表明TiO2量子点修饰使g-C3N4的XRD衍射峰、表面性质参数、粒径分布和对可见光的吸收有显著影响。以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所制备TiO2/g-C3N4光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TiO2量子点修饰后g-C3N4光催化性能显著增强,当TiO2/g-C3N4质量比为3%时,所制备样品具有最高的活性。捕获剂测试结果表明,·O2-离子是光催化降解反应中主要的活性物种。
制备方法对TiNi储氢电极合金性能的影响研究
郑欣, 杨宇玲, 刘荣海
2018, 39(3): 51-5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0
摘要:
为了提高TiNi储氢电极合金的性能,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工艺制备了TiNi储氢电极合金,并进行了循环稳定性与电化学腐蚀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感应熔炼相比,真空感应熔炼、机械振动辅助真空感应熔炼和超声振动辅助真空感应熔炼制备方法使TiNi储氢电极合金的放电容量衰减率分别减小34%、48%和65%,腐蚀电位分别正移了92、141和173 mV。真空感应熔炼、机械振动辅助真空感应熔炼和超声振动辅助真空感应熔炼制备方法有利于改善TiNi储氢电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和电化学腐蚀性能,其中以超声振动辅助真空感应熔炼最佳。TiNi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方法应优选超声振动辅助真空感应熔炼。
钒含量对机械外壳镁合金磨损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郑淑琴, 章小红
2018, 39(3): 55-5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1
摘要:
对不同钒含量的机械外壳镁合金试样进行了显微组织、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钒含量从0增加至0.7%,试样的晶粒得到细化,磨损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腐蚀电位先正移后负移,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先提升后下降。机械外壳镁合金的钒含量优选为:0.5%。
搅拌摩擦加工对汽车用钛合金性能的影响
赵福利, 汪永江
2018, 39(3): 59-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2
摘要:
研究了汽车用钛合金在搅拌摩擦加工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经搅拌摩擦加工后的汽车用钛合金较搅拌摩擦加工前的显微组织晶粒更细小、均匀,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增大,断后伸长率减小,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均得到了提升。汽车用钛合金的工艺优选为搅拌摩擦加工后。
资源环境与节能
含钛渣中黑钛石相的重选分离试验研究
纪苏, 何起, 李秋菊, 郑少波
2018, 39(3): 63-6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3
摘要:
主要通过螺旋溜槽重力选矿的方法来分离含钛渣中的黑钛石相,由此实现钛组分的选择性分离,为钛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将含钛渣磨细至不同的粒度上限,并测定渣中黑钛石相的单体解离度,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当含钛渣的磨矿粒度上限为74μm和50μm时,黑钛石相单体解离较为充分,其单体解离度分别为77.76%和82.18%。通过重选试验获得了一组最优的重选参数,即当控制精矿截取位置为距离溜槽内侧边缘3cm,溜选圈数为5圈,给矿浓度为35%时,重选所获得的精矿TiO2品位为67.19%,TiO2的回收率为61.62%,黑钛石相的回收率为68.74%。
含钛高炉渣对水中总磷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许睿, 刘荣, 王国祥, 季凌晨, 许一凡, 叶飞, 杨铭
2018, 39(3): 69-7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4
摘要:
以含钛高炉渣作为去除污水中总磷的吸附剂,结合动力学方程和等温吸附方程研究含钛高炉渣对总磷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结果表明,含钛高炉渣对总磷的吸附包括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两个阶段,其过程更倾向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在20℃、pH=8、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对于100 mL浓度为50 mg·L-1的KH2PO4溶液,6.0 g粒径为4060目的含钛高炉渣对总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
微波—吸波介质协同处理焦化废水中PAHs
赵莹, 石焱, 赵鑫, 孔征, 冯英英
2018, 39(3): 75-7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5
摘要:
以焦化废水中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活性炭、钢渣和碳化硅为吸波介质,采用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技术,定性定量分析焦化废水中PAHs,分析了微波温度、加热时间、不同种类和质量的活性炭、钢渣、碳化硅对PAHs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温度和加热时间对PAHs影响较大,微波温度在6090℃,加热时间在912 min时,PAHs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脱除率在55%以上。同时对吸波介质在微波辐射下对PAHs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活性炭和碳化硅的处理效果比钢渣要好,三者的平均脱除率在30%以上,选择适宜质量的吸波介质可以获得较高的去除率。
MnO对低镁含钛炉渣流动性及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常治宇, 张建良, 焦克新, 宁晓钧, 刘增强
2018, 39(3): 80-8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6
摘要:
为分析钛矿护炉及锰矿洗炉条件下MnO对炉渣黏度的影响,以低镁含钛炉渣为基础渣系,通过试验和Factsage计算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下MnO含量与炉渣黏度、熔化温度、活度等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炉渣黏度、开始熔化温度和完全熔化温度随MnO含量增大而降低,当MnO含量大于1.5%时,其对炉渣黏度降低的作用减弱。在炉渣冷却过程中,黄长石是最主要的析出相,并最先从渣中析出,增大炉渣中MnO含量利于增加液相含量,抑制熔点相对较高的物相形成,从而改善炉渣流动性。同时,随着MnO含量的增加,炉渣热焓增大,渣中固相含量和比热容以及液相炉渣结构等是影响炉渣热焓的主要因素。另外,液相炉渣中MnO和T...
钢铁冶金与材料
气氛条件对铁碳合金薄带气—固反应脱碳的影响
刘新亮, 艾立群, 高建新, 李亚强, 陈鹏飞, 李强
2018, 39(3): 86-9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7
摘要:
试验以初始碳含量为4.25%,厚度为1 mm铁碳合金薄带为研究对象,利用Ar-H2O-H2弱氧化性气氛在高温条件下,开展气—固反应脱碳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方法研究了水浴温度、初始H2含量、气体流量对1mm铁碳合金薄带脱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脱碳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气氛条件相关的气体流量、初始H2含量、水浴温度对脱碳效果影响的显著性递减。本试验条件下,在200500 mL·min-1范围内增大气体流量,能显著改善脱碳效果;当水浴温度超过333 K时,铁碳合金薄带表面铁元素开始发生氧化,表面形成致密的铁氧化层导致脱碳速率显著下降。在1 413 K脱碳温度下,固态脱碳适宜的气氛条件为:气体流...
基于分形理论的熔剂性球团性能研究
邢宏伟, 刘振超, 蔡爽, 田铁磊, 张辉琪, 张玉柱, 任承然
2018, 39(3): 94-9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8
摘要:
为了探究熔剂性球团孔结构以及碱度对熔剂性球团性能的影响,采用压汞试验法,结合分形理论,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及球团图像的处理,利用软件仿真,得到了球团孔径分布的多重分形谱拟合曲线。分析曲线可得:碱度与熔剂性球团的抗压强度大致呈二次函数关系,当碱度为1.0时,熔剂性球团的抗压强度最大,达到3 753 N;碱度与熔剂性球团的孔径大小大致呈正相关关系,且随着碱度增大孔径分布由均匀化向非均匀化逐渐转变,并在R=1.0时,均匀性最佳。
提钒半钢炉外脱磷剂研究
黄博, 孙彦辉, 赵志超, 白雪峰, 陈炼
2018, 39(3): 100-10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19
摘要:
基于某钢厂提钒转炉研究半钢炉外脱磷工艺,旨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情况下增加脱磷工序,从而减轻转炉脱磷压力,降低终点磷含量,以达到超低磷钢的生产水平。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到了提钒后的半钢在实验室管式炉中脱磷时所需的合适温度、反应时间以及脱磷剂加入量,以此为基础对CaO-Fe2O3-CaF2系、CaO-Fe2O3-CaF2-Al2O3系、Na2CO3-CaO-Fe2O3-CaF2系和BaO-CaO-Fe2O3-CaF2系脱磷剂的配比进行研究,找出各系脱磷剂的最佳配比,最后,设计出现场提钒后的半钢炉外脱磷工艺操作,并进行现场试验验证,这为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脱磷保碳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沈昶, 常立忠, 汪开忠, 张萍, 朱正海, 何飞, 周俐
2018, 39(3): 107-11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0
摘要:
基于分子—离子共存理论建立了CaO-MgO-FeO-SiO2-P2O5五元渣系作用浓度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炉渣组元对脱碳、脱磷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影响规律,证明了脱磷保碳的可行性,并通过高温试验发现:在初始碳含量为0.5%、磷含量为0.032 5%的情况下,当熔渣碱度控制在5左右、FeO含量控制在10%20%时,脱磷率可达75%以上,留碳率在50%70%。
Q195矩形坯中非金属夹杂行为研究
温巨文, 朱立光, 孙立根, 田阔, 许进忠
2018, 39(3): 113-117,1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1
摘要:
为降低成本,在Q195带钢原有生产工艺80 t转炉→吹氩→LF→连铸的基础上去掉了LF精炼工序。为保证铸坯质量不影响产品的性能,采用示踪法、金相、氧氮测试、大样电解和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对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成分和来源进行分析。氩后钢中[O]高达226×10-6,[N]为33×10-6;不同炉次中,尾坯中[O]高达251×10-6,[N]为37×10-6;显微夹杂物和大型夹杂物含量都很高,多以复合夹杂物和复合夹杂物存在于铸坯中。因此需要采用稳定浇注工艺,改进中间包结构以改善流场,防止卷渣。同时加强保护浇注减少二次氧化现象的发生。
DP590钢夹杂物在精炼及浇铸过程中的演变行为
赵茂国, 肖鹏程, 朱立光, 唐国章
2018, 39(3): 118-1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2
摘要:
围绕某钢铁企业生产的DP590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在精炼及浇铸过程中的演变行为,采用氧氮分析、显微夹杂统计及SEM-EDS能谱分析等手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利用Fact-Sage软件计算并绘制了1 600℃时CaS-CaO-Al2O3三元相图,分析了精炼和连铸过程中夹杂物在CaS-CaO-Al2O3三元相图中的演变行为。研究发现,在该厂现行工艺条件下,LF喂钙处理可降低钢中的全氧含量和非金属显微夹杂含量。转炉炉后出钢至精炼出站全氧含量降低了27×10-6,非金属显微夹杂物含量减少了54.5%。稳态连铸坯中的氧、氮含量和显微夹杂含量较低。LF精炼喂钙线之前显微夹杂的主要成分为Al2O3。在LF精炼...
不同钙处理路线钢中夹杂物改性效果评估
方忠强, 孙彦辉, 温榜, 朱伟, 王桢, 何文
2018, 39(3): 123-12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3
摘要:
以BOF→LF→RH→CC流程生产的石油套管钢为对象,对不同钙处理工艺路线钢样中各成分含量及中包钢样中夹杂物形貌和成分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钢中夹杂物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钙处理路线钢样中各成分含量变化情况不同,且中间包钢样中夹杂物形貌和成分分布也有显著区别,以夹杂物改性指数评估钙处理改性夹杂物的效果,并结合各钙处理路线的优缺点,确定该钢厂生产石油套管钢的最优钙处理路线。
含钒高强度耐候钢板Q450NQR1开发
汪创伟
2018, 39(3): 129-13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4
摘要:
通过合理设计化学成分,借助控轧控冷工艺,成功开发出了含钒高强度耐候钢板Q450NQR1,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钢板的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平均晶粒度为12级;力学性能符合试验要求,屈服强度平均值493.57MPa,抗拉强度平均值599.00 MPa,屈强比平均值0.823 9,断后延伸率平均值30.21%,在-80℃和-40℃条件下,3/4尺寸的V型缺口冲击试样的吸收能分别达到51.6 J和9297 J;与Q345B相比,72 h周期浸润试验后相对Q345B的腐蚀率为44.47%,144h周期浸润试验后的相对Q345B的腐蚀率达34.06%,满足供货要求。
冷却速度和奥氏体晶粒对铁素体形核影响研究
吴哲, 张彩军, 陈金, 刘毅
2018, 39(3): 134-13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5
摘要:
运用高温淬火相变仪和高温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研究非调质中碳钢中晶内铁素体受冷却速度和奥氏体晶粒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对晶内铁素体的形核长大进行探究,为洁净钢冶炼提供依据。试验表明,冷却速度为0.1℃/s时获得等轴形铁素体最佳,并且冷却速度影响着铁素体的相变温度;保温时间600 s时得到的尺寸较小的奥氏体更适宜铁素体在晶界处形成。
终轧温度对含铌低Si-Mn系热轧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李秋鹤, 王刚, 应传涛, 付青才, 李江委
2018, 39(3): 139-14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6
摘要:
采用TEM、SEM技术和光学显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终轧温度对Si-Mn系热轧双相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终轧温度降低,铁素体晶粒尺寸减小且大小差异性增加,马氏体体积分数下降,贝氏体体积分数升高。当终轧温度为860℃时,强化相主要为马氏体,抗拉强度较高且屈强比低,第二相主要成分为Nb (C、N)且尺寸较大;当终轧温度为743℃时,强化相主要为贝氏体,屈服强度较高且塑性较好,第二相主要成分为复合碳氮化合物Nb (Ti) CN且尺寸较小。综合分析表明,合理控制终轧温度可使热轧双相钢获得不同比例的强化相和不同成分的第二相,从而控制其力学性能。
中碳马氏体钢经不同温度温轧后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刘天宇, 冯运莉, 薛瑞锋
2018, 39(3): 144-148,15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7
摘要:
利用SEM、EBSD和拉伸试验研究了轧制温度对中碳马氏体钢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温度由500℃升高到600℃时,在80%压下率下铁素体晶粒尺寸由0.51μm增加到0.78μm,碳化物颗粒尺寸由40 nm增加到200 nm,轧制温度对碳化物颗粒尺寸的影响明显高于铁素体;当轧制温度由500℃升高到600℃时,抗拉强度由1 029 MPa降低至909 MPa,总延伸率略有增加,温轧后试验钢的屈强比在0.963 90.983 2。
碳含量对600MPa级高强钢中心偏析和带状组织的影响
梁文, 吴润, 黄海娥, 夏念平, 王立新, 胡俊, 赵江涛
2018, 39(3): 149-15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8
摘要(262) PDF(14)
摘要:
采用金属原位分析仪、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以及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对三种不同碳含量试验钢的中心偏析和带状组织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铸坯中心偏析与成品带状组织之间存在较高关联性,其在横截面上的分布不均匀,边部最轻,1/2处次之,1/4处最严重。钢中的碳、磷、硫、铌、钛元素偏析严重,且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恶化。带状组织在横截面上分布不均,检测标准不完善,带状组织评级存在一定局限性。
U75V 60kg/m钢轨接触疲劳裂纹伤损分析
徐聪
2018, 39(3): 158-16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29
摘要:
针对U75V 60 kg/m钢轨在重载小半径线路中出现的探伤报警,对报警钢轨进行了宏观形貌、非金属夹杂物检验、低倍和显微组织检验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钢轨在重载小半径曲线上,通过量达到4亿吨,使用状况良好。钢轨试样为接触疲劳裂纹伤损,与钢轨使用条件和线路运营情况有关,与钢轨材质无关。
U75V热轧钢轨表面氧化铁皮显微分析
陈崇木
2018, 39(3): 165-16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3.030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对U75V热轧钢轨表面氧化铁皮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氧化铁皮厚度、组织成分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讨论了钢轨和板带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及形貌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U75V热轧钢轨表面氧化铁皮具有典型的由内到外分别为FeO、Fe3O4和Fe2O3氧化物的三层结构,在内层FeO与基体界面处存在Si元素的富集;钢轨表面氧化铁皮平均厚度达50μm以上,下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大于上表面;钢轨和板带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及形貌的差异主要与二者断面形状和生产工艺的差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