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9卷  第2期

综述与专论
2017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
贾翃, 逯福生, 郝斌
2018, 39(2): 1-7.
摘要(103) PDF(24)
摘要:
从2017年国内钛工业钛精矿、海绵钛、钛锭、钛材、进出口等品种的产能、产量、应用和进出口量等数据分析了中国钛工业的整体情况,并对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钒钛分离与提取
钒钛磁铁矿全氧熔池熔炼试验研究
高建军, 洪陆阔, 张俊, 齐渊洪, 严定鎏
2018, 39(2): 8-1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1
摘要:
高炉是钒钛磁铁矿最成熟的冶炼方法,但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需要配加普通矿,炉渣TiO2低难以回收利用。为了实现全钒钛磁铁矿冶炼,提出了钒钛磁铁矿回转窑预还原—全氧熔池熔炼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炉渣氧势可控,冶炼能耗低等优点。试验研究了温度和炉渣碱度对钒钛磁铁矿熔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熔炼温度1 450℃以上,全钒钛磁铁矿冶炼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钒钛磁铁矿终渣碱度为0.8以上可以顺利冶炼得到铁水,炉渣流动性好,渣铁容易分离,但铁水硫含量高于0.21%,达不到炼钢要求,需要炼铁预处理脱硫后才能炼钢。
粗四氯化钛中溶解氯气对铝粉除钒过程的影响
苗庆东, 李开华, 陈爱祥
2018, 39(2): 14-18,3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2
摘要:
以某海绵钛厂工业装置(铝粉除钒)为试验平台,研究粗四氯化钛中溶解氯气对产品质量和铝粉除钒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四氯化钛中溶解氯气含量对铝粉除钒过程和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随着溶解氯气含量增大,TiCl3浆液消耗量增大、塔顶压力增大、产品中VOCl3含量增大(工业生产中,溶解氯气浓度应低于0.15%);生产过程中,应通过控制氯化过程氯气过量系数降低粗四氯化钛中溶解氯气含量;对于溶解氯气含量偏高的粗四氯化钛应采用预蒸馏操作降低其含量至0.15%以下,再进行除钒操作。
超声波场与机械场中钒浸取过程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王进, 熊开伟, 张林, 周珊, 张桂意, 严勇
2018, 39(2): 19-2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3
摘要:
在超声波与机械场中对比研究了搅拌强度、超声波电流强度、浸出时间对钒浸取过程耗酸量、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强度的增加,超声波场中耗酸曲线稳定性较好,钒浸出率较高;随着超声波电流强度的增加,耗酸稳定性增加,钒浸出率增加;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超声波场与机械场中钒浸出率在30 min内急剧增加,在30min后增加缓慢,超声波场中钒浸出率达到97%以上,而机械场中钒浸出率仅有94%。采用外扩散、化学反应、内扩散速率控制方程比较分析了两个反应阶段的速率控制步骤,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时间段反应速率受外扩散反应步骤控制,超声波与机械场中的外扩散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20 7、0.018 9 min-...
五氧化二钒制备碳氮化钒的试验研究
杨勇, 吴伟, 刘浏
2018, 39(2): 25-3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4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五氧化二钒和碳粉制备了碳氮化钒。试验采用六种温度曲线和七种不同的配碳量以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和配碳量。结果表明,采用温度制度5得到的样品中钒含量和氮含量都达到较高的值;随着样品中配碳量的增加,样品中的钒含量略有增加,氮含量略有降低,而残余的碳含量增加。当配碳量为29%和30%时,可获得钒含量为76%,氮含量为18%的碳氮化钒。依据V2O5碳还原和增氮反应机理,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V2O5热分解生成低价VO2阶段、VC (VN)生成阶段和氮化反应渗氮阶段。根据试验结果得到较合适的温度制度为:第一阶段采用较大的升温速度(30℃/min),第二阶段采用较小的升温速度(6.8℃/m...
碱度对钒铁冶炼渣中残钒及其赋存状态的影响
王唐林
2018, 39(2): 32-3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5
摘要:
钒铁冶炼主要是通过调整Ca O的添加量来控制炉渣成分。Ca O的添加量会影响炉渣高温物化性质、钒在渣中的赋存状态及渣中TV含量。针对该问题,主要研究了炉渣成分对渣中TV含量以及V在渣中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终渣TV含量随碱度的降低而降低,碱度从0.22降低到0.13时,渣中TV含量从3.01%降低到2.39%。V在高碱度渣中主要赋存于镁铝尖晶石相,而在低碱度渣中主要赋存于刚玉相和镁铝尖晶石相中。V在渣中主要以V3+的形式存在,Mg O含量是决定渣中TV含量的关键因素。适宜的炉渣成分是Mg O含量3%5%,Ca O含量10%12%。
磁性钒渣分离及钙化提钒工艺研究
何文艺
2018, 39(2): 39-4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6
摘要:
利用MLA矿物物相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粒度磁性钒渣的组成、渣铁分布、以及金属铁对焙烧—酸浸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钒渣由金属铁相和高铁钒渣组成,分别占35.36%、64.64%,而金属铁含量>2%时会明显降低提钒收率,提出了磁性钒渣碾磨—筛分—分离金属铁用于钒铁冶炼原料,高铁钒渣钙化焙烧—酸浸提钒的工艺技术方案,钒的焙烧—酸浸转化率>86.16%,实现了钒、铁资源分类利用。
钒钛材料与应用
溶胶—凝胶法制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V2(PO43
陈栋, 张香华, 任能, 芮先宏
2018, 39(2): 44-4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7
摘要(357) PDF(23)
摘要:
为了探究制备优异性能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V2(PO4)3(NVP),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改性的碳包覆的磷酸钒钠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进行了晶体结构和物相分析;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谱学性质和基团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表观形貌和粒度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样品的含碳量进行了检测;采用充放电测试系统对材料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样品NVP颗粒大小在1~3μm且表面被无定形碳包覆(NVP/C);在2.5~3.8 V电压范围内1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10 m Ah/g,为理论容量的93.5%。此外,样...
多孔Ti-5Ag合金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赵朝勇, 张雪峰, 张磊, 陈敏
2018, 39(2): 49-5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8
摘要:
以钛粉和银粉为原料,不同含量的碳酸氢铵为占位剂,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多孔Ti-5Ag合金。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Ti-5Ag合金的相组成为α-Ti。随着碳酸氢铵添加量的增加,多孔Ti-5Ag合金的密度逐渐降低,孔隙率逐渐增加。形貌观察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多孔Ti-5Ag合金中大孔的数量增多,并且孔与孔之间的连通性增加;力学测试显示其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降低。多孔Ti-5Ag合金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控制碳酸氢铵的添加量调整到与人体骨匹配,有潜力作为多孔抗菌植入体用于骨科。
宇航级钒铝合金脱氮技术探讨
陈海军
2018, 39(2): 56-6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09
摘要:
宇航级钒铝合金氮含量对下游钛合金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氮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自由状态的氮原子和结合状态的氮离子,重点对真空脱除自由状态的氮原子和结合状态的氮离子进行了相关探讨:真空冶炼过程中氮的脱出主要是通过在液相边界层向液气界面扩散。氮元素与铝结合的概率高于其与钒结合的概率,增加机械振动可以加快除去Al N速率。所得产品满足Gf E公司宇航级产品标准要求。
VCp增强复合耐磨合金在不同Mn含量下的合金元素分布特征
聂俊红, 曾松盛, 陈平虎, 聂辉文
2018, 39(2): 61-6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0
摘要:
为了研发一种具有更高韧性的VCp增强复合耐磨合金,熔炼具有不同锰含量的两种VCp增强复合耐磨合金,并采用Q&P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锰含量、不同碳配分时间对复合耐磨合金中主要合金元素面分布的影响,为该高韧性VCp增强耐磨合金的研发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V和Ti元素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基本都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基体中基本没有或很少固溶有V和Ti元素。而Cr、Mo则在碳化物和基体中均存在,一部分以碳化物形式存在,与VC、TiC构成共晶体;一部分固溶在基体中,能提高合金淬透性。而锰元素则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且分布较为均匀;随着锰元素含量增加会出现局部锰元素富集;但是,当碳配分时间增加时,锰元素...
钛粉低温热还原TiO2制备Ti4O7及其性能表征
赵三超
2018, 39(2): 69-7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1
摘要(226) PDF(21)
摘要:
对钛粉低温热还原TiO2制备Ti4O7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借助差热—热重分析,摸索出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烧结温度850℃、烧结时间46 h,同时对Ti4O7产物的热稳定性、XRD、粒度、电导率、比表面积等进行了检测分析,为Ti4O7的制备与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钒锶添加对5CrNiMo热作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王振光
2018, 39(2): 74-7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2
摘要:
采用不同的钒锶添加量及钒添加方式,制备了5CrNiMo-V-Sr热作模具钢试样,并进行了热疲劳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钒锶添加量及钒添加方式均对试样热疲劳性能产生影响;与不添加钒锶相比,添加0.5% V-0.5% Sr试样的热疲劳裂纹级别由7级变为2级,热疲劳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与FeV40合金添加方式相比,以纯金属钒添加方式制备的试样热疲劳裂纹级别由3级变为2级,热疲劳性能得到提高。5CrNiMo热作模具钢的钒和锶添加量均应优选为0.5%,钒的添加优选为纯金属钒添加方式。
资源环境与节能
冷却方式对碳化高炉渣微观组织的影响
王东生, 黄家旭
2018, 39(2): 78-8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3
摘要:
利用偏光显微镜、SEM-EDS以及MLA矿物解理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对空冷和水淬碳化高炉渣的矿相组成、显微结构、TiC的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冷渣和水淬渣的矿物组成相差较大,空冷渣中主要矿物组成为普通辉石、钛辉石、TiC相和钙钛矿,而水淬渣主要由钛辉石、富钛深绿辉石和TiC相组成;Ti在空冷渣中分布较水淬渣中集中,水淬渣中没有形成TiC的Ti几乎均匀分布于硅酸盐相中形成钛辉石;空冷渣和水淬渣的TiC相中Ti含量、氧含量分别为72%87%和3%9%,并且水淬渣较空冷渣中钛含量低,氧含量高,这可能是由于Ti C在水淬过程中发生了逆反应。空冷渣和水淬渣中矿相显微结构差异不大,主要组...
某低品位钒钛磁铁矿选铁试验及选铁过程中元素走向
陈超, 张裕书, 张少翔, 韩跃新
2018, 39(2): 85-9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4
摘要:
某低品位钒钛磁铁矿含TFe 17.92%,含TiO2 6.19%,采用干式预选抛尾—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后,获得了TFe品位60.57%、全流程铁回收率49.34%的铁精矿,铁精矿中含TiO2 7.89%。在选铁过程中,经过干式粗粒抛尾以后,铁、钛、钒、铬、钪、钴、镍等元素皆主要在粗抛精矿中富集;经过湿式磁选以后,铁精矿中钒、铬得到了较好的富集,钴、镍有一定程度的富集,而钪主要富集在弱磁选尾矿中,硫在干式尾矿中含量较低,在铁精矿中有一定程度富集。
形核剂对CaO-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晶相组成的影响
高洋, 贵永亮, 胡宾生, 宋春燕
2018, 39(2): 92-9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5
摘要:
以唐钢高炉渣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法制备CaO-MgO-SiO2-Al2O3系微晶玻璃,利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电子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添加不同种类及数量的形核剂对微晶玻璃物相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2% Cr2O3作为形核剂时,XRD图谱显示的主要晶相普通辉石、透辉石、铝透辉石和少量的切马克辉石。SEM照片上的晶粒为细小、致密、不规则的块状物体,密集地分布在整个图中,析晶率很高。添加6% Fe2O3作为形核剂时,XRD图谱显示的主晶相为透辉石、辉石和绿辉石。SEM照片上的晶粒为方块状、三角、菱形状,分散地分布在整个图中,析晶率比较低。试验结果为制备不同物相及性能的微晶玻璃成分设计和晶核...
表外钛精矿冶炼钛渣硫的走向分析
赵青娥
2018, 39(2): 97-10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6
摘要:
研究了表外钛精矿冶炼钛渣时硫的走向,硫在原料和产品中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冶炼过程原料中27.97%的硫进入铁相,35.74%的硫进入渣相,其余进入除尘灰和烟气中,钛渣中硫的含量为0.64%,半钢中硫的含量为1.2%,进一步利用受到影响。硫在表外钛精矿、钛渣和半钢中均以Fe S的形式存在,钛渣和半钢脱硫难度大、成本高,还会改变钛渣物相结构,影响后续应用效果,通过改变选矿工艺或预先氧化焙烧来降低钛精矿硫含量,可获得低硫钛渣和半钢。
钢铁冶金与材料
钒钛烧结矿与普通烧结矿还原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对比研究
杨广庆, 杨文康, 李小松, 尹思博, 周子青
2018, 39(2): 102-10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7
摘要:
在实验室模拟高炉条件下研究钒钛烧结矿与普通烧结矿的还原过程。试验中当温度分别达到500、600、700、800、900℃,900℃保温,1 000、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后立即结束试验,通入N2保护至室温,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钒钛烧结矿与普通烧结矿的微观结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物相结构。结果表明:钒钛烧结矿还原性差于普通烧结矿;钒钛烧结矿矿相较普通烧结矿复杂,结构不均匀,低温还原性差;钛赤铁矿还原成钛磁铁矿时,生成的钛铁晶石及一些难还原的固溶体增加了后续还原难度,使钒钛烧结矿整体还原滞后于普通烧结矿;钒钛烧结矿液相粘度大,比普...
高磷铁矿气化脱磷理论及试验研究
王辉, 张建松, 孙瑞靖, 孙彩娇, 王晓远, 付俊凯
2018, 39(2): 110-11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8
摘要:
以高磷铁矿为研究对象,从氧势图、热力学计算、气化脱磷优势区图角度分析了气化脱磷的可行性,采用微型烧结试验研究了不同配碳量、添加剂配比对气化脱磷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磷氧化物氧势线高于铁氧化物氧势线,难于还原,原料中加入碳后,碳颗粒周围存在局部的还原性,可以实现原料中磷的还原,加入添加剂,可以把原料中磷转化为含磷气体。试验研究表明,配碳量过低和过高均不利于脱磷,当配碳量为4%,按照一定配比加入SiO2+CaCl2后,气化脱磷率达到17%左右。
白云鄂博铁精矿配碳球团还原特性研究
丁胜利, 赵增武, 盖少群, 康毅, 乔国平, 韩春良
2018, 39(2): 115-12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19
摘要:
以白云鄂博铁精矿配碳球团和某外矿铁精矿配碳球团为研究对象,在950~1 100℃下进行等温还原试验。经相同条件还原后,对比两种球团的还原度及球团体积变化得到白云鄂博铁精矿配碳球团的还原特性。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白云鄂博铁精矿配碳球团的还原度均大于某外矿铁精矿配碳球团,但两者差值随还原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球团收缩率及球团表面开裂程度均随还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白云鄂博铁精矿配碳球团的球团收缩率大于某外矿铁精矿配碳球团。
裂纹敏感性钢连铸保护渣应用研究
王杏娟, 田阔, 朱立光, 王浩男, 樊亚鹏
2018, 39(2): 121-12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0
摘要:
针对裂纹敏感性钢种的凝固特点,分析了应用于该钢种保护渣应具有的理化性能,提出提高保护渣结晶率,控制传热是解决裂纹敏感性钢种出现纵裂、凹陷及粘结漏钢等质量缺陷和事故的主要途径。在保护渣性能测试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优化思路:方案一为高碱度高结晶率优化方案,方案二为低碱度高结晶率优化方案,结合国内不同钢厂进行应用实践。使用方案一的保护渣结晶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保护渣的析晶率达到80%,铸坯表面平整,纵裂比例控制到0.87%。使用方案二的保护渣的结晶率接近80%,很好地解决了低碱度保护渣不容易结晶的问题,优化后的铸坯表面平整,纵裂、凹坑等问题得到明显控制。
CaO-Al2O3基连铸保护渣对Al2O3溶解行为的研究
许进忠, 韩毅华, 毕延雪, 杨帆, 朱立光
2018, 39(2): 127-13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1
摘要:
采用旋转柱体法,研究了高铝高锰钢连铸过程中CaO-Al2O3-B2O3渣系对Al2O3的溶解行为,考察了Al2O3棒直径、温度和保护渣成分对Al2O3溶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1 300℃下,同种保护渣中Al2O3的溶解量随Al2O3直径的增大而增加;在一定直径和保护渣成分情况下,Al2O3的溶解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一定直径和温度(1 300℃)下,2#渣中Al2O3的溶解量最大;Al2O3的溶解速率在熔渣液渣面处最大。此外,在保护渣吸收Al2O3能力及吸收后性能稳定性方面,2#渣优于其他三种保护渣。
石油套管钢中二次氧化产物的控制
方忠强, 孙彦辉, 朱伟, 温榜, 王桢
2018, 39(2): 132-136,1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2
摘要:
通过工业试验对精炼过程钢样中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试验炉次中包钢样中除液态复合夹杂物外,存在一定数量连铸过程中二次氧化导致的Al2O3、MgO·Al2O3尖晶石夹杂物。对二次氧化产物的生成和控制机理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钙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中包钢样中主要为液态复合夹杂物,Al2O3、MgO·Al2O3尖晶石夹杂物数量大幅度减少。
卷取温度对Ti-V-Mo复合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叶晓瑜
2018, 39(2): 137-14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3
摘要:
在Glee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Ti-V-Mo复合微合金钢在不同卷取温度下的热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卷取温度对显微组织、析出相和硬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卷取温度为600625℃时,钢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析出相为以含V为主的(Ti,V,Mo) C粒子,此时硬度达到峰值。
轴承钢精炼过程钢中钛控制的研究
王乐, 刘浏, 姚同路, 赵军普
2018, 39(2): 141-1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4
摘要:
从轴承钢生产工艺特点和质量要求出发,对比工业试验和实际生产数据,分析了控制钢中増钛的主要冶炼工序。根据热力学计算,讨论了钢中氧活度、酸溶铝及炉渣成分对钢中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冶炼过程中主要増钛环节为LF精炼阶段。转炉出钢采用弱脱氧、降低精炼渣碱度、适当降低精炼结束钢中酸溶铝含量可有效减少钢中钛含量。控制转炉炉后钢液中[O]≥20×10-6时,钢中的[Ti]≤20×10-6;控制终点钢中[Al]≤0.018%,渣中SiO2含量不低于6.5%,有利于降低钢液増钛。
GH4169高温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
蒋世川
2018, 39(2): 146-1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5
摘要(104) PDF(11)
摘要:
在Gleeble-3500D热模拟机上采用单道次等温压缩试验,系统研究了GH4169合金在变形温度为9001 1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变形量为10%70%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绘制流变应力曲线和显微组织观察,分析了热变形参数对GH4169合金流变应力、峰值应力和发生动态再结晶的影响,并建立了GH4169合金的本构关系模型。
热轧贝氏体双相钢中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余冲, 吴腾
2018, 39(2): 153-15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6
摘要:
通过超快冷工艺试验,得到了强韧性较好的热轧贝氏体双相钢,研究了双相钢中组织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由贝氏体与铁素体组成,其抗拉强度可达到501 MPa,伸长率在34%左右。试验钢良好的机械性能与贝氏体组织有关,硬相贝氏体含量过多和珠光体均会恶化扩孔性能,大量的多边形铁素体和准多边形铁素体有效地提高了双相钢抗延迟断裂的能力,有利于试验钢伸长率和扩孔率的提高。
铁素体轧制工艺对超深冲钢织构的影响
王建功, 周政, 郝磊磊, 周旬, 夏银锋, 康永林
2018, 39(2): 157-16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7
摘要:
通过控制轧制过程中的粗轧终轧温度、精轧终轧温度及成品板的厚度,了解轧制过程中工艺参数对织构的影响及轧制过程中织构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当粗轧终轧温度从923℃降低到855℃时,{111}∥ND织构增强,有利于板材的最终性能;当精轧终轧温度由810℃降低到791℃时,不利的{113}<110>织构强度明显减弱,r值基本不变,有利于获得深冲性能优良的板材;当板厚由4.0 mm减薄到3.0 mm时,取向织构无明显变化,而相应的冷轧退火板,r值升高,r90达到3.2以上,|Δr|降低到0.08。
特高压输电工程Q420大规格角钢断裂失效分析
黄耀, 刘蔚宁, 李峰, 付明翔, 韩军科, 汪长智
2018, 39(2): 165-17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8.02.028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测试和夏比冲击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输电铁塔用Q420大规格角钢的断裂失效行为,主要通过金相组织、力学性能、断口分析、夹杂物分析等方面分析了角钢大裂纹可能产生的原因,同时系统分析了大规格角钢裂纹的密集程度。结果表明,断裂角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均满足国标要求。断口分析表明角钢为脆性解理断裂,夹杂物颗粒较大,主要为保护渣成分,同时也存在横纵裂纹,密集程度较高。最后对输电铁塔选材给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