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2卷  第2期

钒与钛
锐钛矿型TiO2纳米颗粒的水热法合成及其特性
傅小明, 徐艳, 杨在志, 刘照文
2011, 32(2): 1-4.
摘要:
以硫酸钛为钛源,浓氨水为沉淀剂,通过水热法水解合成TiO2。利用XRD、SEM和TEM对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硫酸钛溶液水解时不加入浓氨水,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获得的锐钛矿型TiO2颗粒的粒径没有明显的变化;当硫酸钛溶液水解时加入浓氨水,合成锐钛矿型TiO2颗粒的粒径明显变小,在240℃、48.0 h和pH=9.0条件下水热法合成了方形或者近椭圆形的TiO2,分散性较好,其颗粒粒径约为20 nm。对不同条件下水热法合成的TiO2进行UV-VIS分析,其锐钛矿型TiO2颗粒粒径的变小有利于TiO2吸收峰的蓝移。
N1923-异戊醇对不同浓度盐酸介质中钛的萃取性能研究
毛雪华, 刘代俊, 张鹏
2011, 32(2): 5-9.
摘要:
研究了N1923-异戊醇对不同浓度盐酸介质中钛的萃取性能,考察了盐酸浓度、预酸化、异戊醇的加入量以及萃取温度、时间、相比和稀释剂对萃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1923对钛的萃取率随盐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CHCl>8 mol/L时,N1923对钛的萃取率显著提高。N1923-异戊醇对浓盐酸中钛存在协同萃取效应,一次萃取率可达90%以上,但对钛、铁的分离性能较差。
综合利用
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研究最新进展
李兴华, 蒲江涛
2011, 32(2): 10-14.
摘要:
介绍了针对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开展的以提取钛元素为目的的"冶金改性处理选择性析出分离"、"高温碳化-低温选择性氯化制取TiCl4"、"等离子熔融还原制备钛硅合金"、"直接选钛",以及不提取钛元素的"制取新型矿棉" 等5条技术路线近期的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各工艺的发展前景。指出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理想模式应是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产品的多样化。
从氯化渣中浸出钪的研究
李亮
2011, 32(2): 15-19.
摘要:
以富集钪后的氯化渣为原料,研究了浸出酸种类、原料粒度、浸出酸浓度、浸出液固质量比、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钪浸出率的影响。条件试验和正交试验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浸出酸种类为硫酸;浸出酸浓度为40%;原料粒度为44μm(325目);浸出液固质量比为3.5;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为8 h。浸出温度、浸出液固质量比和浸出酸浓度对钪浸出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浸出温度>浸出液固质量比>浸出酸浓度。稳定试验表明:钪的浸出率在95%以上,为下步进行钪的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冷却方式对钢渣中f-CaO显微形貌及含量的影响
张玉柱, 雷云波, 李俊国, 邢宏伟, 韩志杰, 龙跃
2011, 32(2): 20-24.
摘要: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对三种不同方式处理的钢渣中f-CaO的显微形貌及含量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钢渣中弥散型f-CaO主要形成于C2S和C3S初晶、RO相形成和C3S分解等过程,其数量多、分布广、粒径较小;缓冷渣中氧化钙的典型显微形貌为灰色圆粒状、薄膜状、细小长条状;气淬渣中氧化钙的典型显微形貌为灰色薄膜状和细小长条状;热焖渣中氧化钙典型显微形貌为细小长条状;冷却强度对钢渣中f-CaO含量影响显著,因此冷却强度最弱的缓冷渣中f-CaO含量达到了6.96%,而冷却强度最高、经过水解的热焖渣中f-CaO含量只有0.55%;前期冷却强度高、后期冷却强度弱的气淬渣中f-CaO含量为2....
技术探讨
熔盐氯化炉稳态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居殿春, 陈志勇, 卿阳, 严定鎏, 李向阳
2011, 32(2): 25-28.
摘要:
分析了锦州钛业有限公司1#熔盐氯化炉的传热特征,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熔盐氯化炉稳态温度场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熔盐氯化炉炉壳温度在30~50℃,熔盐最高温度747℃,这与现场实测数据相近;熔盐氯化炉的热流密度和温度梯度说明炉墙传热对稳态温度场的影响较小,而喷淋四氯化钛泥浆是影响氯化炉稳态温度场的最大因素,并依此提出了解决熔盐温度过高的措施。
微波加热钢渣脱磷的升温特性
艾立群, 周朝刚, 吕岩, 侯鹏
2011, 32(2): 29-32.
摘要:
采用微波碳热还原方法,对钢渣进行脱磷处理。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钢渣的升温特性进行研究。试验表明不同组成钢渣在微波中均具有很好的升温特性和较好的脱磷效果。结合脱磷效果与升温特性,确定了微波处理钢渣的工艺参数。
试验研究
沉淀硬化不锈钢机械能助渗铝的试验研究
朱望伟, 殷铁志, 王向东, 李坚, 陈小平, 米丰毅, 朱志兵
2011, 32(2): 33-38.
摘要:
通过机械能助渗铝工艺,实现对沉淀硬化不锈钢的低温渗铝。500℃渗铝10 h,可以在保证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无损耗的情况下,得到厚度约为11μm的均一渗铝层。采用SEM、EDS、显微硬度分析以及盐雾试验等测试手段对渗铝层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机械能助渗铝得到的为富铝相渗层,渗层硬度是基体材料的两倍以上,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及抗中温氧化性能。从渗铝反应机理的角度对机械能助渗铝工艺进行了分析。
转炉—大方坯连铸流程试制高铬管坯钢
陈天明, 陈永, 邓君, 杨森祥, 陈亮, 李清春, 曾建华
2011, 32(2): 39-42.
摘要:
针对L80-3Cr高铬管坯钢的成分特点及质量需求,通过采用合理的合金化制度、过程温度制度及连铸关键工艺技术,打通了半钢炼钢条件下LD-LF-RH-Bloom生产该钢种的工艺流程,达到了经济生产的目的。工业试验表明,冶炼过程Cr的平均收得率达98.2%,成品Cr成分控制稳定;圆钢wT[O]含量为10×10-6~16×10-6,平均13.5×10-6,夹杂物各项评级均 ≤ 1.0级,表面及内部质量良好。
Ti微合金化冷轧高强钢的再结晶温度研究
吕盛夏, 陈事, 毛新平, 王喜, 朱达炎, 霍向东
2011, 32(2): 43-47.
摘要:
采用半小时等温法、显微硬度测量和金相组织观察等试验手段,研究了Ti微合金化冷轧高强钢的再结晶温度。结果发现:不同变形量的冷轧板再结晶规律基本相同,再结晶温度随变形量增加略有降低;640℃以下为回复阶段,随着温度升高,等轴晶大量形核长大,硬度迅速降低,到840℃再结晶晶粒反常长大;该钢种的再结晶温度高达700~710℃,钢中大量纳米级TiC析出物和溶质原子是再结晶温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Nb-Ti高强IF钢板最优再结晶退火温度确定
王敏莉
2011, 32(2): 48-52.
摘要:
以工业生产的Nb-Ti高强IF钢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研究了退火温度对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退火温度750℃时,试验钢为未完全再结晶组织,退火温度升高至780~870℃时,试验钢均为完全再结晶组织;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ReLRm逐渐降低,A50Ae逐渐增加。退火温度810~840℃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塑性应变比及应变硬化指数分别在300 MPa、410 MPa、36.5%、1.7、0.22左右;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α和γ取向线织构减弱。且织构有向{111}织构靠拢的趋势。提出试验钢工业生产中的最佳再结晶退火温度为810~8...
转炉提钒渣对镁碳砖的侵蚀
王广恩, 王雨, 谢兵, 李新生, 郭戌, 李晓军
2011, 32(2): 53-57.
摘要:
在转炉提钒温度下,通过把镁碳砖试样浸入不同V2O3、FeO、TiO2、MnO、MgO含量的转炉提钒渣中,研究转炉提钒渣中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对镁碳砖侵蚀行为的影响,得出转炉提钒渣中氧化物含量与镁碳砖侵蚀速率的关系;使用SEM-EDS观察并分析侵蚀后镁碳砖的微观结构及物相组成,发现被C基质还原出来的金属铁颗粒;并基于试验结果对镁碳砖的损毁进行了讨论。
150t提钒转炉熔池流场优化研究
唐雯聃, 李京社, 陈永峰, 田东方
2011, 32(2): 58-62.
摘要:
通过1:6的水力学模型,对顶枪枪位、顶枪气体流量、底吹气体流量、底部供气元件的布置等影响提钒转炉混匀时间的因素进行研究和优化。确定最佳喷吹方案为:枪位183.3 mm,顶吹气体流量85.6 m3/h,底吹气体流量1.05 m3/h;最佳底枪布置方案为:8支底枪分两组布置在转炉底部直径0.4D和0.6D的两个环上,相邻4支底枪成菱形排列。
结晶器电磁搅拌工艺参数选择及优化
郭浩, 金永龙, 吴飞鹏, 郭祥军
2011, 32(2): 63-68.
摘要:
以某钢厂结晶器为研究对象,开发该型结晶器的电磁搅拌技术,测定电磁搅拌的特征及实际对应冶金效果,从而针对性的选取经济可靠的工艺参数,对比有或无电磁搅拌对铸坯内部质量优化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电磁搅拌工艺参数的选择及优化,铸坯中心等轴晶区增加,宽面平均增加50.5 mm,线性比率为41%;窄面平均增加94.5 mm,线性比率为59%;中心裂纹平均级别为0.17,中间裂纹平均级别为0.17;铸坯液芯长度缩短2.61 m。
低碳贝氏体钢CW590L生产技术开发
冯绍强, 黄斌, 罗友元, 尚成嘉
2011, 32(2): 69-73.
摘要:
在实验室对低碳贝氏体钢590L进行了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成分设计和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的测试,最后进行冶炼和轧制。根据实验室研究结果并结合川威950生产线实际情况,优化了CW 590L微合金钢的工业生产方案并成功进行了实践。对工业生产的微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进行检测,其平均屈服强度为505 MPa,平均抗拉强度为630 MPa,平均延伸率为27%,冷弯(d=1a)全部合格且综合性能波动不大,产品组织和性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生产实践
X80管线钢钙处理后软吹时间对夹杂物行为的影响
李强, 王建, 王新华, 李海波, 区洪辉, 姜敏, 王万军, 朱国森
2011, 32(2): 74-78.
摘要:
探讨了钙处理后软吹40 min过程X80管线钢夹杂物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软吹前25 min,钢中总氧含量由0.001 2%降低到0.000 8%;软吹25 min至40 min,钢中总氧含量略有回升。钢中夹杂物的数量随着软吹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软吹25 min后较大尺寸夹杂物基本去除完毕。继续增加软吹时间,有利于进一步去除钢中尺寸在1~5μm的夹杂物。随软吹时间的延长钢水温降增大,利于CaS夹杂物的生成,对后续浇注不利。综合考虑夹杂物的去除效果和软吹过程的温降等因素,认为管线钢钙处理后软吹时间控制在20~25 min较为合理。
电工钢冶炼过程中硫含量控制
卿家胜, 袁宏伟, 杨森祥, 黎建全, 李清春, 黄登华
2011, 32(2): 79-83.
摘要:
介绍了攀钢冶炼电工钢过程硫含量变化以及过程回硫、增硫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提高铁水装入量、转炉采用石英砂代替复合造渣剂造渣、RH脱硫等,降低钢中硫含量。结果表明:采取相应措施后,电工钢炼成率大幅提高,成品w[S] ≤ 0.008%的比例由改进前的62%提高到92.4%,取得了明显的冶金效果。
专利信息
专利信息
2011, 32(2): 84-8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