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32卷  第1期

技术探讨
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热平衡规律研究
李昊堃, 刘克明, 沙永志
2011, 32(1): 1-5.
摘要:
在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的基础上,以大型高炉生产数据为支撑,建立了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理论燃烧温度、炉腹煤气量、炉腹煤气成分及炉缸区总热量与焦炉煤气喷吹量之间的关系,为综合评价新工艺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富氧条件下高炉炉身还原模拟试验
郭伟行, 张建良, 陈永星, 孔德文, 吴志宏
2011, 32(1): 6-10.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矿石间接还原度随鼓风富氧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鼓风含氧量的增加,铁矿石在炉身部位的还原度也随之增加;富氧鼓风对炉身还原的改善主要发生在700℃以后,900℃时富氧量45%和100%的还原度分别达到了89.92%和98.49%,已经超过了不富氧高炉在1 000℃时的还原度。
下部调剂对高炉炉料运动影响的离散模拟
张建良, 范正赟, 陈永星, 杨广庆, 杨天钧, 有山达郎
2011, 32(1): 11-16.
摘要:
应用三维离散元法对4 000 m3高炉内的炉料运动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鼓风动能增加,风口回旋区加深并没有改变高炉上部的料层结构与分布状况,而是使得高炉下部死料柱变小、变矮,其对上部炉料的支撑作用减弱,致使上部炉料的下降速度明显增大,冶炼强度得以提高。风口中心线以上2 m处炉腹段,炉料的运动速度与应力分布趋于均一化。堵风口操作致使被堵风口处炉料下降速度减小,炉料所受法向压应力增大,但这种影响仅限于被堵风口处炉腰以下部位。
钒与钛
钛精矿碳热还原制备焊条药皮试验
雷鹰, 李雨, 彭金辉, 李玮, 郭胜惠
2011, 32(1): 17-22.
摘要:
对钛精矿碳热还原制备焊条药皮进行研究,在氧化焙烧温度850~900℃、复合添加剂配量3%~5%、还原焙烧温度1 100~1 500℃、焙烧时间240~270 min条件下获得焊条药皮原料——还原钛铁矿,其TiO2大于52%、FeO小于5%,C、S、P等有害元素含量小于0.03%。采用XRD、SEM、EDS及TGA等表征方法对钛铁矿还原前后的物相、形貌、成分等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氧化焙烧及复合添加剂的配入改变了钛铁矿的晶体结构,使矿相结构疏松,降低了还原温度,提高了还原反应速度;获得的还原钛铁矿形貌较好,且基本不含有害元素。
钛合金TB5板坯脆断原因分析
黄德明, 杨雄飞, 韦青峰, 王怀柳, 周茂华, 陈鑫, 赵同新, 徐聪
2011, 32(1): 23-28.
摘要:
通过对发生脆性断裂的钛合金TB5试制板坯的化学成分、断口形貌、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板坯化学成分均匀,满足国标要求;断口呈解理及准解理断裂特征,断口有析出相存在,但无夹杂物出现;板坯组织为粗大的等轴晶,晶内有长针片状的析出相,分布均匀且规则。分析显示:板坯发生脆断行为与化学成分无关,导致板坯脆性断裂的原因是板坯晶粒粗大,同时晶粒内析出了粗大的析出相,割裂了β基体,阻碍变形时位错运动,严重降低了板坯的塑性。
攀枝花某地钒钛磁铁矿选矿基础试验研究
李亮, 杨成
2011, 32(1): 29-33,46.
摘要:
通过激光显微光谱分析、光谱半定量分析和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等手段,对攀枝花某地钒钛磁铁矿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和有益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该钒钛磁铁矿的成分及物相特点,制定了适宜的选矿方案:原矿经破碎、一段闭路磨矿,进行二次磁选,一次扫选获得钒铁精矿;从磁选尾矿中回收粒状钛铁矿,分选工艺流程为:溜槽与螺旋选矿-浮选(硫化矿物)-电选流程。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选矿基础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当磨矿粒度达0.2 mm(表外矿为0.15 mm)时,钒铁精矿铁品位为55%左右;采用电选方法可使钛铁矿与辉石有效分离,获得含钛量较高的钛铁矿产品,采用粗粒的浮选泡沫经过再磨再选,可使最终硫钴精矿的钴含...
试验研究
双底吹对CAS钢包弱搅拌区混匀效果的改善
周萌, 何平
2011, 32(1): 34-40.
摘要:
按照1:5相似比建立CAS钢包模型,通过片光源拍照观察流场和电导率仪测定混匀时间,研究双底吹技术对CAS钢包内弱搅拌区混匀特性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双底吹技术能较大程度降低钢包混匀时间,改善弱搅拌区的流场特点,提高钢包中下部的混匀效果。通过无因次分析,得出辅吹气流量Q和浸罩插入深度H对混匀时间影响程度的经验公式: $\frac{\tau-\tau_0}{\tau_0}=0.59 Q^{-0.74}\left(\frac{H}{H_L}\right)^{0.52}$。
板坯结晶器内吹氩工艺研究
侯泽旺, 王永胜, 王新华
2011, 32(1): 41-46.
摘要:
阐述了使用水模研究结晶器吹氩的方法,并在全比例水模型上采用15°凹底水口进行模拟,着重研究结晶器吹氩对板坯结晶器内钢/渣界面流态的影响,以及结晶器宽度、拉坯速度、水口浸入深度等工艺参数对结晶器内气泡分布的影响。
针对ASP的IF钢冶炼工艺洁净度研究
岳峰, 袁晓峰, 李朋欢, 肖超平, 吴维双
2011, 32(1): 47-52.
摘要:
对ASP流程生产IF钢时T[O]、[N]和显微夹杂物的演变行为以及铸坯中大型夹杂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铸坯平均T[O]为29×10-6,平均[N]为35.7×10-6,増氮主要发生在钙处理环节。RH加铝1 min后钢中生成块状、棒状氧化铝夹杂,并且夹杂物之间发生初步聚集,随后的1~2 min内松散聚合团烧结转变为大尺寸的致密簇状夹杂物。加入钛铁后,钢中主要为Al-Ti-O系夹杂物,并且随着循环时间的延长逐渐球化。钙处理后钢中77%的夹杂物成分介于CaO·2Al2O3~CaO·6Al2O3之间。铸坯中除球状Ca-Al-Ti-O-S系复合夹杂外,还存在凝固过程中析出的方形或多齿状TiN类夹杂,...
固溶温度对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3N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李树健, 宋志刚, 郑文杰, 陶东平
2011, 32(1): 53-56.
摘要:
通过00Cr25Ni7Mo3N室温冲击和拉伸试验,并利用金相图像分析,研究不同固溶温度下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在试验条件下9,00~980℃固溶温度范围内,在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析出大量σ相,导致钢的塑性与韧性显著下降;固溶温度高于1 000℃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σ相渐渐溶解,α相比例快速上升,钢的塑性、韧性提高;在1 000~1 100℃固溶温度范围内,00Cr25Ni7Mo3N具有合适的相比例和良好的力学性能。
Al对含钛430不锈钢夹杂物的影响
施晓芳, 成国光, 赵沛
2011, 32(1): 57-61.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考查了Al含量对含钛430不锈钢的Ti/Al夹杂物的影响,发现随着Al含量增加,夹杂物尺寸增加,并且从含Al高的钢样中观察到了Ti2O3与Al2O3固溶体;通过计算Ti2O3与Al2O3之间的错配度,证明了Ti2O3很容易依附于Al2O3形核,为了防止大颗粒夹杂物的生成,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Al对含钛氧化物形成的影响,通过计算Al-Ti-O平衡关系,提出了最佳[Ti]/[Al]。
低碳贝氏体高强钢Q690CFD焊接粗晶区组织韧性
董现春, 张熹, 陈延清
2011, 32(1): 62-66.
摘要:
利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低碳贝氏体高强钢Q690CFD进行不同焊接工艺下的热模拟试验,研究焊接条件下热影响区粗晶区(CGHAZ)组织、韧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GHAZ组织为板条马氏体;CGHAZ韧性在800~500℃随冷却时间增大而降低;在合适的条件下焊接,CGHAZ可获得很好低温韧性。同时对粗晶区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焊后处理,研究焊后热处理后组织、韧性变化规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粗晶区冲击韧性呈降低趋势。在250~500℃范围内进行焊后热处理,可以获得优异的冲击韧性。应尽量避免在500℃以上长时间保温处理。
锂云母在铁水预处理中对CaO-FeO-CaF2渣系脱磷的影响
李进, 王一成, 王明林, 仇圣桃
2011, 32(1): 67-70.
摘要:
在实验室1 340~1 360℃条件下,进行了CaO-FeO-CaF2渣系中添加锂云母的铁水预处理脱磷试验。研究了锂云母添加量对渣系熔点和脱磷效果的影响,以及(CaO+锂云母)/FeO对脱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O-FeO-CaF2渣系随锂云母含量的增加,渣系熔点逐渐降低;在1 340~1 360℃,将铁水中的硅含量控制在0.01%左右,wCaO/wFeO=1.29,添加10%锂云母可以将铁水中的磷含量降低到0.005%;在2%萤石、10%锂云母条件下,w(CaO+锂云母)/wFeO在1.83~1.86范围内脱磷率最高可以达到95%。
Mn-Si-Ti-Mg复合脱氧对钢中氧化物夹杂的影响
杨飞, 李光强, 宋宇
2011, 32(1): 71-78.
摘要:
从氧化物冶金观点出发,研究了Mn-Si-Ti-Mg复合脱氧对钢中氧化物夹杂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和Qwin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和分析了各种复合脱氧条件下钢中夹杂物的形貌、组成以及粒度分布,并研究了Ti、Mg含量变化对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Mn对钢中夹杂物的形态和尺寸起到了重要作用;在w[Ti]>0.138%时,Mg含量的增加能有效改变钢中夹杂物的类型与大小;钢中夹杂物粒度主要分布在0.5~1.0μm。
生产实践
船板钢CCSA板坯连铸二冷系统优化
董进明, 王慧霞, 仇圣桃, 干勇
2011, 32(1): 79-83,88.
摘要:
针对船板钢CCSA板坯角部横裂纹发生率偏高的现象,在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和铸坯表面温度测量的基础上,分析认为二冷系统造成的铸坯温度分布不合理是其主要成因。采取两项措施来优化二冷系统:改变部分喷嘴型号并调整喷嘴布置;利用修正的板坯连铸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对二冷配水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二冷系统优化后,铸坯角部温度有了较大提升,角部横裂纹发生率由3.7%降至0.41%。
高碳钢小方坯连铸参数优化及铸坯中心偏析控制
贺洪印, 刘海涛, 陈伟庆, 王国君, 付军, 刘辉杰
2011, 32(1): 84-88.
摘要:
研究了小方坯连铸采用结晶器电磁搅拌和凝固末端电磁搅拌生产SWRH82B时,拉速、二冷比水量、末端电磁搅拌电流强度及频率对铸坯中心元素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C、Mn、Cr相比,C的中心偏析最严重,Mn、Cr也有明显的中心偏析。随末端电磁搅拌电流强度的增加,V型偏析被打散,铸坯中心C偏析先减轻后加重,电流350 A时C偏析指数最小。随搅拌频率的增加,铸坯中心C偏析先减轻后加重,6 Hz频率有利于控制偏析。增大二冷比水量有利于降低小方坯中心C偏析;增加拉速,铸坯的中心偏析加重。使用末端电磁搅拌可在提高拉速条件下,将铸坯的中心C偏析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H型钢裂纹成因分析
王硕明, 丁志军, 于恒, 张彩军
2011, 32(1): 89-92.
摘要:
研究了某H型钢厂采用半敞开方式浇注的H型钢腹板裂纹产生的原因。在该厂选取了26块有代表性裂纹的试样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H型钢腹板裂纹主要是由钢中夹杂物因素造成,通过对钢中T[O]的研究发现,中间包T[O]量平均为94×10-6,铸坯中T[O]平均为60.8×10-6,同时对比1流铸坯和2流铸坯的T[O]量变化可以发现,中间包流场分布不合理。对该厂现有的中间包进行FLUENT模拟后发现,中间包稳流器矮坝较低,不能完全消除短路流,尤其在浇注后期,矮坝损耗殆尽,基本不起作用,短路流严重,应加以优化。
专利信息
2011, 32(1): 93-9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