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9卷  第4期

新工艺新技术
流化床低温氢冶金技术分析
曹朝真, 郭培民, 赵沛, 庞建明
2008, 29(4): 1-6.
摘要:
通过热力学计算对流化床低温氢冶金技术进行了分析。传统流化床氢还原工艺气体消耗量大、设备利用率低。以生产1t金属铁为例,计算表明:矿粉预热时,对于全氢还原,当氢气温降为100 K时,氢气用量为6 394 m3;当氢气温降为200 K时,氢气用量为3 189 m3;对于富氢(CO含量为30%)还原,还原气温降为100 K和200 K时,还原气用量分别为4 367 m3和2 195 m3。因此,富氢还原的一次气体消耗量要低于全氢还原,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应优先发展富氢还原。为了降低气体用量,低温氢冶金工艺应采用多级流化床,同时对矿粉进行预热。低温快速氢冶金工艺利用新型流化床对细微矿粉进行直接还原...
钒与钛
反萃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光催化氧化特性研究
张凌云, 管航敏, 黎汉生, 张东翔
2008, 29(4): 7-13.
摘要:
以D2EHPA作为萃取剂,CCl4为溶剂萃取TiO(NO32水溶液后,以氨的水溶液和乙醇溶液反萃含钛的萃取有机相,通过优化控制相间传质动态微乳液过程,可以获得纳米TiO2的前驱体。采用SEM、XRD、Zeta电位仪等手段对TiO2进行表征。研究表明,降低氨水浓度和制备温度、提高乙醇助剂浓度、改变煅烧温度均对催化剂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氨水和氨水-乙醇反萃制备的纳米TiO2的最佳煅烧温度分别为350℃和450℃,氨水浓度以体积比为1:5,制备温度为17.5℃,助剂浓度越高有利于生成更小的催化剂颗粒。以亚甲基蓝为特征模拟物,探讨了催化剂晶粒粒径和颗粒粒度及不同TiO2制备方式与光催化活性相互关系,表...
掺杂纳米TiO2光触媒的甲醛降解研究
吴健春, 黄婉霞, 石瑞成
2008, 29(4): 14-17.
摘要:
对纳米TiO2掺杂金属盐后的光催化甲醛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钒掺杂改性提高了纳米TiO2降解甲醛的能力,经过钒掺杂改性纳米TiO2后其可见光范围的吸收明显增强;0.5%Fe+0.3%V复合掺杂改性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效果,比单一金属元素掺杂效果好,其甲醛降解率可达85%以上。
大型工业微波炉在氮化钒试生产中的应用
丁喻, 周继承, 傅惠华
2008, 29(4): 18-21.
摘要:
介绍了国内加热功率和炉体尺寸最大的工业微波炉在氮化钒生产中的自主开发过程及应用情况。利用该工业微波炉试制出了高于国外Nitrovan12产品标准的氮化钒,其生产过程具有加热时间减少、降低电耗、操作控制简便的显著优点。此微波炉的开发,积累了大型工业微波烧结炉设计、加工的工程经验。
综合利用
用磁选的方法从含钛高炉渣中回收碳氮化钛
易小祥, 李亚伟, 杨大兵
2008, 29(4): 22-25.
摘要:
采用冶炼钒钛磁铁矿产生的含TiO2 20%~26%的高炉渣为原料,通过对渣中的钛氧化物进行还原碳化和氮化处理生成碳氮化钛后,利用铁作为载体,用磁选的方法实现碳氮化钛和脉石矿物的分离。磁选后获得Ti(C,N)品位大于36.46%,回收率达到43.77%的碳氮化钛精矿。
基于攀钢含钛高炉渣提钛尾渣的精炼脱硫剂研究
李有奇, 柯昌明, 甘霖, 刘晓, 李友胜, 李楠
2008, 29(4): 26-31.
摘要:
采用攀钢含钛高炉渣的提钛尾渣为主要原料,以活性氧化钙为改质剂,制备了性能优良无氟无污染的超低硫钢用精炼脱硫剂。研究了CaO加入量对渣系物相组成、半球点温度以及对钢样脱硫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并计算了不同CaO含量渣系的硫容量、光学碱度等理论脱硫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采用活性氧化钙作为改质剂可以明显提高尾渣的理论硫容量、光学碱度值等脱硫热力学参数,并且可以较好地改善提钛尾渣的熔化性能;当提钛后尾渣中的CaO含量为60%时,渣的光学碱度和硫容量值分别为0.781和15.8×10-3,此时渣具有最好的脱硫性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钢中硫含量从42.4×10-6降为7.95×10-6,脱硫率为81.2%,硫...
试验研究
钒对YQ450NQR1高强度耐候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刘庆春, 钟华, 郑之旺
2008, 29(4): 32-36.
摘要:
以含钒YQ450NQR1高强度耐候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高分辨率电镜、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钒含量试验钢的金相组织、钒析出行为,探讨了钒析出量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钢热轧态组织为块状铁素体+珠光体;钒在钢中明显析出,析出相以VN或V(C,N)为主;钒在YQ450NQR1钢中起明显的强化作用,并且钒的作用与氮密切相关。只要获得了较高的VN析出比例,试验钢的钒含量可以得到降低。
对连铸结晶器钢液施加电脉冲提高铸坯等轴晶率的研究
顾武安, 苍大强, 张开坚, 宗燕滨, 陈琳, 陈海军, 古隆建, 杨素波, 杨森祥
2008, 29(4): 37-41.
摘要:
从结晶器施加电脉冲的输入能量、电脉冲频率、钢液过热度角度,探讨电脉冲技术提高铸坯等轴晶率的效果。在攀钢1#板坯连铸结晶器内,开展了电脉冲技术提高铸坯等轴晶率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在拉速、浇注断面、钢液过热度、结晶器冷却制度和二冷制度完全相同条件下,结晶器施加电脉冲与不施加电脉冲相比,平均提高铸坯等轴晶15%,最佳效果达到48%。
360 mm × 450 mm大方坯连铸二冷技术研究
陈永, 杨素波, 朱苗勇
2008, 29(4): 42-47.
摘要:
针对攀钢360 mm×450 mm连铸大方坯存在的表面纵裂、中间裂纹、中心裂纹等质量问题,通过采用适当增大连铸比水量、调整二冷区各回路的冷却能力及水量分配比例的方法,优化了大方坯连铸二冷制度。生产应用表明,大方坯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明显提高,因铸坯中间裂纹严重而产生的表面纵裂缺陷率由53.85%降至0.30%,铸坯中心疏松评级≤1.0级的比例由74.87%增至99.53%,无中心裂纹的比例由68.83%增至82.77%,无中间裂纹的比例由82.95%增至90.98%。
组织与织构对CSP工艺生产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影响
朱涛, 施立发, 陈其安
2008, 29(4): 48-51,57.
摘要:
采用光学电子显微镜和ODF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种CSP工艺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组织和织构类型对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中(Si+Al)含量增加,晶粒尺寸增大,铁损降低;当{100}<0vw>和α、η纤维织构组分增加后,电工钢磁性能得到改善;随着{111}<112>织构组分强度降低,磁感明显提高。
Fe-VC复合材料与45#钢的钨极氩弧焊焊接
杨廷贵, 王一三, 程凤军, 高剑, 周昭
2008, 29(4): 52-57.
摘要:
采用钨极氩弧焊(TIG)和奥氏体不锈钢焊丝ER309L作为填充金属,对Fe-VC复合材料与45#钢的可焊性进行了研究。借助X衍射仪、扫描电镜分析焊缝金属的物相结构和组织形貌;应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合金元素在焊缝中的成分分布;按照国家标准,测试了焊接接头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45#钢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合金元素在焊缝中呈梯度分布,拉伸试样的断裂位置均在复合材料处,表明所采用的焊接方法可靠,能够满足异种金属的焊接要求。
技术探讨
轻压下技术在高碳钢方坯连铸应用中的参数选取
刘伟, 刘浏, 何平
2008, 29(4): 58-62.
摘要:
轻压下技术作为改善铸坯偏析的有效措施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高碳钢方坯连铸中,其压下参数的选取对于轻压下技术至关重要。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其他厂的生产经验,认为压下位置在中心固相率为0.2~0.8、总压下量为4~8 mm时,轻压下效果最佳。合理地应用轻压下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铸坯的V型偏析、降低中心碳偏析并改善铸坯的宏观组织。
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分析
廖建云
2008, 29(4): 63-66.
摘要:
与传统连铸相比,薄板坯连铸在铸坯厚度、浇铸速度、铸态组织、在线连轧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既具有冷却强度大、生产线短、能耗低等优点,也具有表面质量不高、产品适应范围较小等缺点。近年来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发展较快,已建成十几条生产线,但对其生产情况褒贬不一。通过对薄板坯连铸产品组织、化合物析出、产品的适应性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技术。
生产实践
提高低合金钢钢水质量的研究
曾建华, 陈天明, 陈永, 杨素波, 江南红, 杨森祥
2008, 29(4): 67-71.
摘要:
结合攀钢实际情况,在生产低合金钢时,出钢过程向钢包内加入高碱度精炼渣,出钢后加入调渣剂,并在LF炉补加少量高碱度精炼渣和0.30~0.60 kg/t铝丸;以及将精炼后钢包底部软吹氩时间延长至6 min以上,改善了钢中夹杂的去除条件,大幅度提高了钢水质量,钢中T[O]平均为14.69×10-6,[S]平均为0.007%,[N]<50×10-6,非金属夹杂中B、C类夹杂较少,A、D类夹杂多为0.5级。
固体燃料种类和配比对钒钛磁铁矿烧结过程及烧结矿性能的影响
张振峰, 吕庆, 王文山, 张淑会, 刘增勋
2008, 29(4): 72-76.
摘要:
结合承钢烧结现场原料条件,研究了固体燃料种类和配比对钒钛磁铁矿烧结过程及烧结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白煤代替焦粉作为烧结用固体燃料后,烧结矿中的磁铁矿、硅酸盐和玻璃质含量降低,而赤铁矿和铁酸钙含量升高,有利于改善烧结矿的冷态机械强度和低温还原粉化性能。承钢烧结的固体燃料配比不宜太高,当焦粉作为承钢烧结的固体燃料时,其配比应控制在5%左右;当白煤作为承钢烧结的固体燃料时,其配比应控制在5.5%至6%之间比较适宜。综合考虑,承钢烧结应采用白煤作为固体燃料,而烧结矿的FeO含量控制在7%左右为宜。
低碳铝镇静钢板面发黑现象分析
刘玉章, 戴学诚, 张新鹏
2008, 29(4): 77-80.
摘要:
研究了经脱脂后低碳铝镇静钢罩式炉退火后板面的"丝状"发黑现象,并对发黑部位的微观形貌、元素成分、组织结构和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发现"丝状"发黑现象是C在带钢上结晶生长的结果,发黑部位的物质是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