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7卷  第2期

新材料新技术
盐酸法制取人造金红石工艺研究
付自碧, 黄北卫, 王雪飞
2006, 27(2): 1-6.
摘要:
以攀枝花钛铁矿为原料,采用预氧化—前磁选—酸浸—过滤、洗涤—煅烧—后磁选工艺制取高品质人造金红石。在某钛黄粉厂1 000 t/a生产装备上,针对酸浸工序,研究了浸出矿种类、浸出时间、浸出温度、酸浓度以及酸矿比对浸出效果的影响。通过条件优化试验和稳定试验,最终使产品细料率基本控制在15%以下,全流程钛总收率≥92%,人造金红石品位≥92%,并成功地将粗、细金红石分离。
人造金红石沸腾氯化制备粗TiCl4工业试验
陈德明, 胡鸿飞, 廖荣华, 朱胜友
2006, 27(2): 7-11.
摘要:
以攀枝花人造金红石(w(TiO2)=91.04%、w(CaO+MgO)=0.94%)配加0~50%的高钛渣(w(TiO2)=88.05%、w(CaO+MgO)=1.85%)作为氯化原料,在遵义钛业公司的f800 mm沸腾氯化炉上进行了制备TiCl4的工业试验,试验过程中,沸腾状态良好,排渣顺畅,钛的氯化率高达95%,制备出的粗TiCl4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金红石型纳米TiO2在HIPS塑料中的抗老化应用研究
曹建军, 郭刚, 吴健春, 涂铭旌
2006, 27(2): 12-16.
摘要:
采用金红石型纳米TiO2改性HIPS塑料,SEM及FTIR分析表明,通过表面改性可将低分子有机物接枝到纳米TiO2表面,并提高了无机纳米粒子在HIPS树脂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金红石型纳米TiO2复合改性HIPS经过28d的氙灯气候加速老化后,其力学性能在较长时间内得到保持,抗色变能力大幅度提高,分子链断裂得到有效抑制。FTIR分析老化机理表明,由于纳米TiO2与光稳定剂的协同作用使改性HIPS的光老化速度得到有效抑制,其羰基和羟基吸收峰的振动特征在28 d的老化期间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
张鑫, 刘静, 李光强
2006, 27(2): 17-20,47.
摘要:
将球磨后的304奥氏体不锈钢粉末,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烧结成型。烧结温度选取900℃,烧结压力分别选取30 MPa和50 MPa。烧结后的试样通过XRD、SEM、TEM等分析其相组成及晶粒度。结果表明:烧结后试样的基体为奥氏体,晶粒度大约为100~200 nm;试样的密度接近于钢的密度,说明烧结达到了较高的致密度;试样硬度远远高于普通不锈钢的硬度。电化学腐蚀结果及金相照片可以看出,试样烧结越致密,其耐腐蚀性能越好。
高温纯铁熔体中外加氮化钛超细颗粒的研究
王国承, 方克明, 王铁明
2006, 27(2): 21-25.
摘要:
在高温纯铁熔体中加入平均尺寸为2.7μm的TiN颗粒, 熔炼后得到铸锭试样。用扫描电镜 (SEM) 及能谱 (EDS) 研究了铸锭金相试样及电解分离出来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形貌、大小及组成。结果显示夹杂物中存在较多的含Ti夹杂, 在部分含Ti夹杂物的表面发现有MnS夹杂物, 呈白色点状分布或包覆于颗粒表面;另有部分TiN颗粒与熔体中的夹杂物发生了机械复合, 形成相界面清晰的复合夹杂物。并从理论上分析了TiN颗粒在纯铁熔体中的热力学稳定性。
综述
现代炼铁技术进展
张殿伟, 郭培民, 赵沛
2006, 27(2): 26-32,47.
摘要:
评述了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非高炉炼铁工艺流程。COREX、FINEX和HISMELT等熔融还原流程可以避免炼焦工艺引发的环境污染。成熟的竖炉气基还原工艺是COREX流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粉体流化床由于粘结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和铁浴炉二次燃烧与炉衬侵蚀之间的固有矛盾注定了FINEX和HISMELT实现的难度远高于COREX流程。气基还原流程(MIDREX、HYL-III、FINMET)目前都要使用天然气资源,很难在我国得到发展。转底炉可使用低强度的含碳球团,给煤基直接还原流程注入新的活力,但其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将会制约它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炼铁新工艺,即低温快速还原工艺,目前仍处...
试验研究
四流大方坯连铸中间包的物理模拟研究
陈远清, 文光华, 祝明妹, 唐萍, 杨素波, 张龙超, 解明科
2006, 27(2): 33-37.
摘要:
针对近T型四流大方坯连铸中间包设置合理的控流装置问题,采用水力学模拟实验的方法在等温和非等温条件下分别对“V墙+坝”和“湍流器+坝”两种方案进行了正交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中间包在无控流装置时存在短路流,死区较大;“V墙+坝”1#方案能明显改善中间包内流场,使死区体积减小,活塞流体积增加,温度分布较均匀;“湍流器+坝”1#方案对流场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短路流和较大死区,流场和温度分布不均匀。
五流非对称结构中间包流动及传热特征数值模拟
刘大方, 施哲, 詹树华, 彭世恒, 仇圣桃
2006, 27(2): 38-42,51.
摘要:
为优化某钢厂非对称结构中间包内流体流动、均匀各流钢液温度、延长近水口平均停留时间,以达到提高铸坯质量的目的,对工厂原方案及两个优化方案进行流场、温度场及停留时间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无控流装置的原中间包流动及温度场分布不合理,优化方案有了明显的改善,并确定了最佳方案。
激光拼焊板冲压成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邱晓刚, 陈文龙
2006, 27(2): 43-47.
摘要:
用DYNAFORM软件对拼焊板成形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建立了盒形油箱零件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分析不同厚度、不同材料拼焊板的成形及焊缝对零件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真实焊缝材料性能建立的焊缝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拼焊板成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及应变分布情况。
技术探讨
管线钢生产中LF精炼炉的冶金效果分析
张彩军, 蔡开科, 袁伟霞
2006, 27(2): 48-51.
摘要:
对管线钢生产中LF炉的脱硫、净化钢液及夹杂物变性等冶金功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武钢管线钢生产中,LF炉的平均脱硫率达到了55%,全氧及显微夹杂物的去除率分别为43.3%,44.4%,LF炉的脱硫及净化钢液的效果良好;②硅钙合金的加入,不仅把蔟状的Al2O3夹杂变成球状、低熔点的钙铝酸盐夹杂,同时消除了条状硫化锰夹杂,这对管线钢提高抗HIC性能非常有利;③硅钙线吨钢加入量为0.7 kg时夹杂物变性效果不理想,应适当增加硅钙线的加入量。
攀钢四高炉高效长寿生产技术分析
刁日升, 倪国权, 王戈
2006, 27(2): 52-56.
摘要:
攀钢四高炉第一代炉役无中修生产14年6个月6天,单位容积产铁量为9 367.2 t/m3,最高的年均利用系数超过了2.3 t/(m3·d)。高炉的高效长寿生产,除了受设计、装备水平影响外,与炉料条件、高炉操作、日常维护等也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钒钛磁铁矿冶炼水平,从炉料条件、高炉操作、日常维护等几方面对攀钢四号高炉第一代炉役实现高效长寿生产的有益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精料工作、长期稳定顺行的操作及炉役中后期对高炉冷却设备和炉体的及时维护是高效长寿生产的重要保障。
X60钢大压下变形后的微观组织
宗云, 赵莉萍, 麻永林, 王宝峰
2006, 27(2): 57-62,68.
摘要:

X60钢单道次和双道次大压下模拟变形分别在f130二辊实验轧机和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进行。变形后,对热模拟试样的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变形试样的组织主要是多边形的铁素体和微量的类珠光体,在铁素体晶粒边界和晶粒内部以及位错线上有许多较细小的碳氮化物弥散析出,尺寸约为十几纳米,呈不规则分布或点列状分布。

焊接长钢轨运输过程中的断裂原因分析
李大东
2006, 27(2): 63-68.
摘要:
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验了钢轨焊接接头断口的宏观和微观形貌,检验发现U75V钢轨接头处对应轨头和轨底三角区中心区域存在大量高碳马氏体组织,而其它部位的显微组织正常。结合焊轨过程的操作工艺综合分析,确认钢轨断裂是正火处理后,接头表面温度下降到400℃以下,而轨头及轨底三角区中心部位温度仍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采用浇水强制冷却导致的组织异常现象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