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40卷  第1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偏钛酸性质结构对颜料钛白的影响
田从学
2019, 40(1): 1-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1
摘要:
硫酸法钛白短流程工艺中,水解偏钛酸的性质结构(晶体结构、粒度分布、杂质含量等)对金红石型钛白的结构与颜料性能有重要影响,并存在内在影响规律。为制备结构良好、颜料性能优异的金红石TiO2,优化条件为:控制偏钛酸的晶粒尺寸小于8.9 nm并接近7.9 nm,能有效促进金红石的晶型转变和晶粒生长,获得良好晶体结构和晶型完整的金红石;偏钛酸适宜的粒度大小及分布对获得窄粒径分布的金红石钛白影响明显,钛白的粒径大小影响其散射力,宜控制在0.20μm附近;可控制水解条件以减小偏钛酸的比表面积,进而减少杂质铁吸附。
纳米TiO2的随角异色性能研究
吴健春, 路瑞芳
2019, 40(1): 7-1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2
摘要:
利用透射电镜(TEM)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形貌和粒度进行分析,将纳米二氧化钛制成汽车漆,利用五角度色差仪对其随角异色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的纳米二氧化钛漆膜没有随角异色效果,在白底上漆膜显白相,在黑底上显蓝相;纳米二氧化钛和铝粉配合制成汽车漆具有随角异色效果,二氧化钛的粒度对其随角异色性能有很大影响,平均粒径为280 nm的普通钛白改性铝粉漆无随角异色效果,平均粒径为35 nm的纳米二氧化钛改性铝粉漆有显著的随角异色效果,并且随纳米二氧化钛加量的增加,其不同角度的颜色差异增大。这是因为光照到纳米二氧化钛表面发生瑞利散射,与入射光平行方向显金黄相,与入射光垂直方显蓝相,其余方向则随角度变化呈现...
溶胶凝胶法制备花生状TiO2及光催化性能
张娜娜, 王红侠, 何又青, 李新星
2019, 40(1): 13-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3
摘要:
二氧化钛(TiO2)作为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在光催化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光催化材料。以钛酸丁酯(TBT)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非搅拌状态下制得二氧化钛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紫外-可见(UV-Vis)光谱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吸光度进行分析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样品由锐钛矿相变为金红石相,形貌也发生了变化;在400℃下煅烧后的样品呈类似花生的形貌,500℃出现了不规则的形状,600℃开始出现金红石相,700℃全部为金红石相和不规则的形貌;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水,考察样品紫外光照射下降解甲基橙的能力,其中4...
钛渣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升温特性和吸收行为
普婧, 张之筠, 刘钱钱, 段利平, 阮榕生, 陈菓
2019, 40(1): 18-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4
摘要:
微波加热钛渣制备人造金红石具有均匀高效、能耗较低等突出优势。在不同条件下,钛渣在微波场中呈现出不同的升温特性,以钛渣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微波输出功率、钛渣粒度以及物料量等参数对其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微波输出功率有利于增加钛渣在微波场中温度升高的速率;物料量增多会导致钛渣在微波场中温度升高的速率变慢;钛渣粒度减小同样不利于其在微波场中加速升温。
O216萃取分离钒与铬的工艺研究
应子文, 任秀莲, 魏琦峰
2019, 40(1): 23-2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5
摘要:
采用O216—3#惰性溶剂为萃取剂溶液,以钠化焙烧钒铬渣浸出液为原料,研究了浸出液萃前pH值、萃取剂溶液浓度、萃取温度、萃取反应时间、相比等因素对钒铬的萃取分离的效果,测定最佳工艺下萃取剂溶液的饱和容量。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液pH为1.8、体积浓度为40%、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5 min、相比为1∶1,钒的单级萃取率达98.79%、铬的单级萃取率达36.42%,分离系数为142.90;O216萃取剂溶液对于钒铬的饱和容量分别为:V2O5:41.46 g/L,Cr2O3:3.62 g/L。O216—3#惰性溶剂为萃取剂溶液用于钒铬分离,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高含钒TiCl4脂肪酸精制除钒工艺研究
李良, 周丽, 胡元金, 凌鹏, 陈家宇
2019, 40(1): 29-3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6
摘要(114) PDF(12)
摘要:
在对脂肪酸精制TiCl4除钒机理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脂肪酸除钒试剂,并采用自主研发的精制除钒工艺进行脂肪酸精制除钒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剂选择合理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精制除钒工艺能满足高含钒TiCl4生产要求,生产出满足生产要求的精TiCl4
钒钛材料与应用
铝掺杂磷酸钒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曹知勤, 杜小凤, 周晓飞, 刘枝越, 杜林燕, 武川阳, 张雪峰
2019, 40(1): 33-4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7
摘要:
针对磷酸钒锂电导率低的问题,以硝酸锂、偏钒酸铵、磷酸二氢铵为原料,甘氨酸为络合剂和燃料,葡萄糖为碳源,硝酸铝为铝源,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铝掺杂的Li3V2(PO43/C粉末,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将制备得到的铝掺杂的Li3V2(PO43/C粉末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组装成电池进行了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铝掺杂能有效提高磷酸钒锂电导率,不同的铝掺杂比例的磷酸钒锂具有不同的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速率,从而具有不同的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当铝掺杂含量为1%时,磷酸钒锂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充放电速度为10C循环500次后放电...
不同导电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李娜丽, 蒲春蕾, 同艳维, 崔旭梅, 张雪峰
2019, 40(1): 41-4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8
摘要:
研究了导电剂种类和导电剂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Li3V2(PO43为正极材料,研究了石墨烯、乙炔黑和Super P Li三种导电剂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恒电流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导电剂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以Super P Li为导电剂的磷酸钒锂正极材料表现出最高的放电比容量和最优异的倍率性能,交流阻抗值小。在此基础上探究了Super P Li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10% Super P Li的电池具有较小的阻抗和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电沉积制备Ni-Fe/TiO2复合电极及其析氢催化性能
齐海东, 周宗熠, 温林洁, 张丽楠, 李运刚, 杨海丽
2019, 40(1): 47-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09
摘要:
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Ni-Fe/TiO2复合电极,采用阴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方法对电极的析氢催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i-Fe/TiO2复合电极的析氢催化性能优于Ni-Fe合金电极,TiO2微粒作为第二相粒子可以增大电极的比表面积;Ti原子可以与H形成Ti-Hads氢键,加快Hads生成;TiO2微粒可与Ni-Fe合金形成Hads的复合脱附效应,使电极的析氢催化性能得到提高。随着镀液中TiO2微粒添加量的增大,电极的析氢催化性能先增强后减弱。
新型钒基新能源汽车电池合金的储氢性能与电化学研究
王酉方, 赵越
2019, 40(1): 53-5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0
摘要:
对汽车电池用铸造钒基V3TiNi0.56合金和V3TiNi0.56Y0.1Co0.1新型合金试样进行了铸造试验,并进行了储氢性能、电化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V3TiNi0.56合金相比,V3TiNi0.56Y0.1Co0.1新型合金的最大吸氢量从3.13%增大到3.88%,充放电循环20次后放电容量保有率从23%增大到91%,合金的枝晶臂细化、枝晶间距变小,合金的储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合金元素Y和Co的添加,有利于提高汽车电池用铸造钒基V3TiNi0.56合金的储氢性能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
有机硅对钛白粉颜料性能和应用性能的影响
刘婵
2019, 40(1): 57-6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1
摘要:
研究不同官能团的有机硅对锆铝包膜的金红石型钛白粉包结料进行表面处理,通过高温保温后考察钛白粉的白度变化来分析不同种类有机硅对钛白粉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有机硅对钛白粉颜料性能和应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基团对钛白粉的热稳定性、吸油量、分散性等颜料性能,以及分散性和遮盖力等应用性能影响的对应关系不同,而有机硅的种类和功能基团的不同对钛白粉的白度和亮度影响不大。
V微合金析出强化型高强钢中Mo的作用
朱成林, 高彩茹, 朱长友, 杜林秀, 杨雄飞, 屈兵兵
2019, 40(1): 62-6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2
摘要:
以不同Mo含量V微合金钢为试验钢,通过等温析出热模拟、TEM试验、Thermo-calc软件计算等手段,研究了Mo元素对V微合金钢在低温贝氏体区析出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试验钢的实验室试轧及力学性能检测,研究了Mo对V微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元素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析出物的析出潜能,对于轧后600℃×40 min保温试样,Mo含量从0增至0.6%,析出体积分数可由0.019%增加到0.025%;在V微合金钢中添加Mo元素能够显著提高试验钢的强度,添加0.6% Mo的试验钢屈服强度达667 MPa,抗拉强度达803 MPa,比不含Mo的试验钢分别提高了113 MPa和119 MPa。
资源环境与节能
含钒钢渣提钒新工艺研究
谢禹, 叶国华, 左琪, 胡艺博, 童雄
2019, 40(1): 69-7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3
摘要:
含钒钢渣产生于钒钛磁铁矿的炼钢过程,可作为提取V2O5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其CaO和铁的含量高,钒含量低,目前回收利用难度很大。针对现有提钒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含钒钢渣的特点,自主开发出一种“选矿预处理、选择性分段浸出、萃取—洗涤—反萃”的选冶湿法提钒新工艺,并重点研究了选矿预处理、选择性分段浸出、净化与富集等工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新工艺钒总回收率达80%,与传统工艺从含钒固废中提钒时总回收率不足70%相比,指标大幅提升。新工艺取消了焙烧工序,突破了传统火法冶炼的局限,既消除焙烧污染、降低成本和投资,又提高浸出指标。新工艺使用的原料是废弃的含钒钢渣,属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充分利用钒资源具有重要意...
提钒尾渣脱钠技术研究
曾冠武, 郝建璋
2019, 40(1): 78-82,10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4
摘要:
提钒尾渣含铁、钒等有价元素,但因钠含量高,返高炉炼铁会带来潜在风险。为解决上述问题,分别研究了提钒尾渣湿法脱钠技术,还原焙烧—磁选分离技术及钠化还原—浸出—磁选分离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氧化钙作为脱钠剂加压浸出,提钒尾渣脱钠率可达到80.5%;提钒尾渣800℃还原后,其中铁还原为磁铁矿,但结晶粒度小,磁选分离效果差,提高还原温度至1 200℃,铁继续还原为金属铁,并聚集长大,分离效果良好;提钒尾渣同时添加钠盐、煤粉还原可实现钒和铁的同时转化,再通过浸出、磁选可实现三者有效分离,其中钠盐可用钙盐部分替代。
新型捕收剂浮选粗粒级钛铁矿试验研究
杨道广, 韩可喜, 叶恩东, 宋兵
2019, 40(1): 83-8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5
摘要:
以石油化工行业尾料为原料,经酯化合成一种以脂肪酸为主要成分的捕收剂TM,通过粗粒级钛铁矿浮选试验,研究其浮选性能。结果表明:TM药剂和MOH药剂都可以获得TiO2品位≥47%,S品位<0.1%的合格钛精矿。TM捕收剂的用量要比MOH高1000 g/t,但TM不需要使用柴油作为辅助捕收剂。使用TM捕收剂时每吨钛精矿成本比MOH低13.91元。
密地选钛厂粗粒强磁选别工艺优化研究
李金林, 王洪彬, 王建平, 张春, 吴雪红
2019, 40(1): 88-9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6
摘要:
针对密地选钛厂全浮选成本高、产品粒度偏细的问题,对TiO2品位16.94%的粗粒一段强磁精矿开展了强磁选别工艺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125 mm筛子进行分级,筛上物采用“螺旋+电选”流程、螺旋中矿和电选中矿以及粗渣经过强磁选别后与筛下物混合浮选的流程,可获得TiO2品位47.67%、回收率34.25%的电选钛精矿与TiO2品位47.18%、回收率34.83%的浮选钛精矿,即TiO2品位47.42%、回收率69.08%的混合钛精矿。通过工艺优化,不仅降低了磨矿量,而且优化了最终产品粒级,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钢铁冶金与材料
碳包覆磁铁矿粉等温还原反应动力学
郝素菊, 孙天昊, 蒋武锋, 兰吉然, 张玉柱
2019, 40(1): 94-9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7
摘要:
研究了碳包覆磁铁矿粉等温还原速率的最佳影响因素,试验以烟煤与无烟煤为碳源,采用研磨时间为105 s的碳包覆磁铁矿粉,利用自制的动态还原反应炉分别测试以烟煤和无烟煤为碳源包覆磁铁矿粉在不同温度下的失重状态;结合多相反应速率方程做出三种限制性因素下的速率方程,通过线性拟合得出方程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和速率常数k,再结合最大似然法得出D3模型为最佳模型,即以气相扩散为限制性环节,模型方程为Gα)=[1-(1-α1/3]2,计算得出的烟煤碳包覆还原反应活化能Ea为52.317 kJ/mol。
SA-182 F92吹氮合金化的应用研究
张峰
2019, 40(1): 99-10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8
摘要:
在吹氮合金化增氮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钛渣电炉副产品半钢冶炼F92吹氮合金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提出了LF精炼、VD处理、补吹氮气进行氮合金化的生产工艺控制条件。研究表明:钢液经LF精炼过程中吹氮气增氮,VD续吹氮气、减压析氮处理后,净化效果显著;F92钢中氮含量能稳定控制在目标成分380×10-6~450×10-6范围内,纯净度高,无缺陷,完全满足ASME SA-182/SA-182M-2010标准要求。
吸附杆材质对水口内夹杂物去除的影响
赵定国, 张福君, 王育飞, 王书桓
2019, 40(1): 105-11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19
摘要:
通过热态试验,研究了镁锆、镁铬、镁钙三种材质吸附杆在铝脱氧条件下对钢液中杂质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从单位面积夹杂物个数、面积比率、吸附速度三方面,镁钙质吸附杆对钢液中夹杂物的吸附能力均强于镁锆质、镁铬质吸附杆。试样中部、边部单位面积夹杂物个数与原脱氧钢锭相比降低了29.66%、39.26%,面积比率降低了56.83%、64.33%,夹杂物附速度为0.34μm/s。
360 mm×450 mm大方坯电磁搅拌强度对齿轮钢碳元素均质性的影响与控制研究
李红光
2019, 40(1): 112-1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0
摘要:
基于国内某厂360 mm×450 mm断面连铸装备条件,开展组合式电磁搅拌技术在20CrMnTiH (FQ)系列齿轮钢大方坯均质性控制的应用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确定组合式电磁搅拌合理安装位置,凝固末端电磁搅拌安装在距离结晶器液面10.0~11.0 m区域;研究不同组合电磁搅拌工艺参数的效果,通过对铸坯均质性控制进行全面对比,最终以实际磁场强度为基础,研究制定20CrMnTiH (FQ)系列齿轮钢大方坯均质性控制最佳组合电搅工艺参数为M-EMS:(280±5)×10-4 T,F-EMS:(300±5)×10-4 T,铸坯C元素偏析度标准均方差均值为0.052,极差为0.027。
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含Ti第二相的热力学计算
李立铭, 冯运莉, 杨丽娜
2019, 40(1): 118-1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1
摘要:
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对不同Ti含量和不同N含量的高Ti微合金化高强钢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Ti、N元素对高Ti微合金化高强钢中含Ti第二相固溶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减少N元素含量,增加Ti元素含量,使得Ti收得率最大,获得更多的有益相TiC,减少有害相TiN的含量。
汽车用1180 MPa级F/M高强双相钢板坯高温热塑性研究
李守华, 曹晓恩, 赵林林, 苏振军, 胡玉坤
2019, 40(1): 123-12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2
摘要: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温度区间650~1300℃对汽车用1 180 MPa级F/M双相高强钢进行高温热塑性研究,绘制热塑性曲线并对高温拉伸试样断口和显微组织进行观察。试验结果可知:该钢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存在1个脆性区,即910~675℃区间,800℃时断面收缩率达到最小值28.76%,在熔点~910℃温度区间内呈现良好塑性,断面收缩率均在60%以上;高温塑性区较窄,第Ⅲ脆性区“布袋”曲线明显且范围较大,该钢种裂纹敏感性高。断口观察可知,950℃和650℃断口均具有典型韧窝特征,属于韧性断裂;800℃断口为沿晶和解理混合型断口,属于典型脆性断裂。650℃断裂主要由先共析铁素体沿...
氮对含钒Q345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杨吉春, 田时雨, 余海存, 张泽宁, 王军, 闫瑞军
2019, 40(1): 129-13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3
摘要:
试验钢为含钒0.080%的Q345钢,氮含量按0%、0.022%、0.034%、0.042%逐渐升高。利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钢中不含氮时,V (C,N)在奥氏体中析出温度较低,为933℃,当钢中氮含量为0.042%时,在奥氏体中析出温度1 340℃。通过透射电镜,可以发现含钒Q345钢随着氮含量增高,钢中析出了大量的V (C,N)弥散在钢中,起到析出强化作用和细化晶粒作用。金相组织得到明显细化。增氮后钢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增强,不含氮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486 MPa,抗拉强度686 MPa,当氮含量为0.034%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为610 MPa,抗拉强...
Nb、V对热冲压成型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陈俊东, 郝瑛, 陶维纯, 李永亮
2019, 40(1): 136-14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4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研究了Nb、V等微合金元素对1 500 MPa级热冲压成型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V微合金可以有效提高连退钢带中的马氏体、贝氏体体积分数,增加重新加热时界面形核位置,提高界面形核率,进而对试验钢的淬火—回火显微组织起到细化作用。Nb或V微合金处理后,钢中马氏体板条束尺寸和板条片间距显著降低。虽然Nb、V的添加均能提高钢的力学性能,但是与含V钢相比,含Nb钢的回火稳定性较差。
P元素对耐候高强钢铁塔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
罗义华, 黄耀, 杨雪锋, 陈国宏, 滕越, 刘蔚宁, 李峰
2019, 40(1): 142-14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5
摘要:
采用扫描电镜(SEM)、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浸渍干湿复合循环试验机和衍射仪等对比分析了P含量(0.20%~0.39%)对耐候钢组织、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含量范围内,P含量对钢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小,P含量增加会增加D类球状氧化物。P含量增加会降低钢的低温性能,特别是<-40℃,对冲击功影响更大。当钢中P含量为0.028%时,输电铁塔耐候钢具有最好的耐腐蚀性能,室内加速腐蚀试样的锈层厚度约10μm。
含Nb微合金化钢组织及性能分析
窦为学, 国栋, 冯捷, 郭志红, 朱苗勇, 王晓丽
2019, 40(1): 148-1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6
摘要(273) PDF(13)
摘要:
随着现代铁路高速、重载运输的发展,对重轨钢的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目前国产热轧980 MPa级(U75V)钢轨已不能满足线路使用的要求,为了开发出超高硬度及强度的高速重轨钢,采用Nb微合金化技术,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出:当微合金化元素Nb的含量为0.028%时,重轨试验钢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即抗拉强度为1229 MPa、屈服强度为716 MPa、硬度为HB343、伸长率为11%;重轨试验钢的组织性能达到最好值即珠光体片层间距为0.26 μm,晶粒度等级提高,晶粒变得细小,晶粒度等级为8 ~ 8.5级。该研究为超高强度和硬度级别重轨钢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
激光熔覆Ni-Cr-Mo合金钢涂层的组织与热稳定性
丁洁, 吕游, 张子扬, 段明伟, 王树奇, 崔向红
2019, 40(1): 153-1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7
摘要:
用Nd3+:YAG激光器在H13钢基体表面上激光熔覆两种Ni-Mo-Cr系涂层,化学成分(质量分数,w/%)分别为Ni9Mo2Cr2.5Al0.15Ti1B4Si3Fe78.4和Ni2Mo2Cr2.5Al0.1Ti1B4Si3Fe85.4,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及高温管式电炉对涂层的表面形貌、物相成分、微观组织、成分分布及热稳定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Ni-Mo-Cr系粉末与基体皆可发生冶金结合,表面呈均匀的鱼鳞状,组织均匀致密,涂层主要物相为γ-(Fe,Ni)固溶体、FeCr、α-Fe和NiCrFe相等化合物,并且熔覆区组织为等轴晶,...
低碳低硅铝镇静钢SPHC纵裂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
李中华, 周朝刚, 杨晓江, 艾立群, 王书桓, 侯明山
2019, 40(1): 160-16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8
摘要:
针对唐钢热轧板中部纵裂发生率高的问题,为了有效达到降低中部纵裂发生率的目的,以唐钢热轧部1 700 mm产线为依托,通过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研究分析了影响SPHC等低硅铝镇静钢热轧板中部纵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SPHC板坯中部裂纹的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浸入深度、Mn/S、拉速、结晶器锥度、保护渣类型和浸入式水口类型等因素上。通过对上述措施进行优化调整后,最终可以实现中部裂纹发生率由原来的5.38%降低到目前的1%以下,为1700连铸产线顺利生产高质量的钢种提高了有效的保障。
12Mn钢圆坯的高温力学性能
王旭, 魏军, 仇圣桃, 李召岭, 李维, 刘学森, 张勇
2019, 40(1): 166-17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9.01.029
摘要:
采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测试了12 Mn钢圆坯的高温力学性能,获得600~1 300℃范围内铸坯的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12 Mn钢圆坯的抗拉强度较好,650℃时其值为275 MPa,抗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圆坯第Ⅲ脆性区较宽,温度范围为600~1 000℃,在其温度范围内断面收缩率小于60%;12 Mn圆坯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随应变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水平。最后采用Thermal-cal软件对第Ⅲ脆性区析出相进行了验证。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9, 40(1): 171-17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