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22卷  第2期

专题研究
热轧钢板的织构
吕庆功, 陈光南, 周家琮, 唐历
2001, 22(2): 1-8.
摘要:
综述了热轧钢板织构的形成机制和形成特点,分析了化学成分、加热温度、终轧温度、轧制速度、轧后冷却速度以及润滑对热轧织构的影响规律,并描述了热轧织构对热轧钢板塑性应变比、屈服强度和韧性的影响特点,可为热轧钢板织构和性能的优化与控制提供依据。
低终轧温度对St15深冲性能的影响及采取的“1+3”工艺
常军, 程兴德, 佘广夫, 左军, 朱涛, 刘勇
2001, 22(2): 9-13.
摘要:
分析了低终轧温度对冷轧冲压钢板(St15)成品深冲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采用“1+3”粗轧工艺,经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解决了冷轧深冲钢板在热轧时终轧温度偏低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粗轧出口温度提高80℃左右,终轧温度提高37℃左右,并且粗轧机的电机、主传动能力能够适应1+3方式轧制。
热轧粗轧“1+3”工艺产生问题及治理对策
朱涛, 张中平, 佘广夫, 焦景民, 常军, 李叙生, 程兴德
2001, 22(2): 14-18.
摘要:
针对热轧粗轧道次由原有的“3+3”轧制变更为“1+3”轧制后,“1+3”工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扣头、头尾窄尺等一系列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较为彻底地解决了新工艺使用后带来的部分问题,为“1+3”工艺的顺利使用奠定了基础,保证了热轧极薄规格产品和冷轧深冲系列钢板的生产开发。
提高热轧板卷终轧温度的研究
陈永, 佘广夫, 陈继林
2001, 22(2): 19-24.
摘要:
根据攀钢热轧生产工艺流程,建立了带钢轧制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温度偏差≤±15℃。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轧制速度、轧制节奏、轧制道次、加热温度等工艺参数对热轧板卷终轧温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热轧板卷终轧温度的技术措施。经现场大生产实际应用,可以满足冷轧冲压系列钢板尤其是超低碳IF钢对热轧高温终轧的要求。
船用热轧钢板焊接性能研究
宋立秋, 罗守斌, 郭爱林
2001, 22(2): 25-32.
摘要:
建立了热轧钢板焊接热影响区(HAZ)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焊接CCT曲线),以研究船用热轧钢板的焊接性能。根据所建立的焊接CCT曲线,选择了合理的焊接工艺对10mm厚的船用热轧钢板进行了手工电弧焊,并对焊后的焊接接头进行了宏观检验和X射线探伤、力学性能试验及冲击试验。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CCT图中不同冷速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和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以及冲击断口形貌。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建立的焊接CCT曲线,所选择的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工艺是合理的,焊缝质量良好;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试验研究
微细粒级钛精矿振动流化床的传热特性
蔡宁, 陈朝春, 王亚夫, 郑少华, 叶世超
2001, 22(2): 33-36.
摘要:
以微细粒级钛精矿为实验物料,用测定传热系数的方法,研究了微细粒级钛精矿振动流化床的传热特性,分析了影响传热过程的重要因素,揭示了传热过程的规律,得出了微细粒级钛精矿振动流化床干燥器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微细粒级钛精矿的高效节能干燥提供了实验依据。
提高攀钢入炉烧结矿品位的试验研究
付卫国, 黎建明, 李军, 张善坤, 汪智德
2001, 22(2): 37-42.
摘要:
介绍了攀钢提高烧结矿品位后烧结、高炉的试验情况。分析了烧结的配料变化、操作变化及高炉冶炼的上下部操作变化及特点。并对烧结矿的还原性能、炉渣的冶金性能等进行了分析,为攀钢今后全面提高入炉烧结矿品位打下基础。
技术探讨
喷煤对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特殊作用
何绍刚, 杜斯宏, 刘虎林
2001, 22(2): 43-45,51.
摘要:
通过分析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特殊性,认为在保证煤粉燃烧率的前提下,喷煤更有利于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其煤比可以赶上普通矿高炉冶炼的领先水平。
生产实践
提高烧结抽风机转子叶片寿命的研究
林剑东, 唐银生, 刘洪明, 王以全, 张中江
2001, 22(2): 46-51.
摘要:
针对烧结抽风机转子叶片耐磨性较低、易磨穿的现状,采用高铬铸铁合金块和喷熔合金粉,选择合理的碳弧堆焊电流和喷熔工艺参数联合进行表面强化,使表面强化后的叶片使用寿命较原来提高0.75倍以上。。
大供气强度底吹元件的设计及其在提钒转炉上的应用
白瑞国, 张兴利, 徐立山
2001, 22(2): 52-54.
摘要:
介绍了大供气强度底吹元件的设计及在提钒转炉上的应用情况,对顶底复吹转炉提钒效果和不同底吹供气强度对半钢余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较大的供气强度有利于加强对熔池的搅拌,优化提钒工艺。。
企业形象
攀钢冷轧钢板产品的开发回顾与展望
程兴德, 郑之旺, 常军, 俞梦文, 唐历, 周一平, 周家琮
2001, 22(2): 55-58.
摘要:
介绍了攀钢在冷轧钢板产品开发过程中,针对企业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特殊工艺技术,克服了其工艺装备环节的障碍,形成了自己的冷轧裸板及热镀锌板主流产品系列。并结合技改及兴建工程,对攀钢今后的冷轧钢板产品开发作了展望。
理化检验
应变分析方法在金属薄板拉深成形中的应用
卢国清, 邱晓刚, 唐建伟, 张晓华
2001, 22(2): 59-64.
摘要:
用应变分析方法测量和分析了拉深试验过程中拉深杯件各个区域的应变分布情况和应变变化历史,还分析了典型实物拉深零件JD90型摩托车油箱的应变分布特点,最后提出了确定拉深成形零件危险部位的方法。
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铝锰铁合金中的碳硫
徐本平, 唐建伟, 谭德彪, 杨新能
2001, 22(2): 65-69.
摘要:
在国际ISO标准方法的基础上,首次采用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回收实验、精密度实验等,多方证明红外线吸收法测定铝锰铁中碳、硫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建立了《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铝锰铁中碳硫》的企业标准。该法的特点是准确度高、误差小。
资料
下塔吉尔钢铁股份公司近况
赵小兵, 龚红军, 罗剑波
2001, 22(2): 70-7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