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6卷  第2期

新工艺新技术
低温还原钛铁矿生产高钛渣的新工艺
赵沛, 郭培民
2005, 26(2): 1-4.
摘要:
开发出一种低温快速还原钛铁矿生产高钛渣的新工艺, 该工艺将钛铁矿和碳质还原剂 (如煤粉) 粉体的粒度磨细到10μm左右时, 可在600℃左右实现快速还原反应将铁还原出来, 冷却后通过磁选分离方式得到高钛渣和铁粉。该工艺具有冶炼温度低、能耗小、污染少等特点。同时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球磨机, 可将钛铁矿粉体的平均粒度磨细到2~10μm, 能耗低于100kWh/t, 产量有望达到5~10t/h。
从相图分析含钛高炉渣选择性分离富集技术
郭培民, 赵沛
2005, 26(2): 5-10.
摘要:
应用相图分析了含钛高炉渣选择性分离富集路线,并评估了各种方法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钙系选择性长大分离富集路线,将炉渣成分调整到CaSiO3-Ca3Si2O7-CaTiO3区域,可保证钙钛矿相的析出。由于各物相的密度差较小,重选并不适宜。另外,富集渣的后序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对于钠系选择性分离富集路线,采用一步调渣法路线难以取得较高纯度的富钛渣。钢铁研究总院提出了二步调渣法分离富集路线,既可得到较高纯度的富钛渣,又可利用硅资源,还可循环利用钠资源,为我国含钛高炉渣的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环境友好、循环高效利用的绿色废物综合利用新流程。
钛铁矿机械活化强化浸出的研究
张雪轻, 李春, 梁斌
2005, 26(2): 11-15.
摘要:
采用滚筒球磨机在高球料比(70:1)下对岩矿型攀枝花钛铁矿进行活化,能有效地强化球磨过程。XRD分析表明,活化钛铁矿的晶粒尺寸随活化时间增加而减小,4h后基本不再变化。浸出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表观活化能从浸出初期的55.7kJ/mol降至23.7kJ/mol。研究发现该活化能与晶粒尺寸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30%~50%硫酸浸出活化钛铁矿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时间增加,浸出对硫酸浓度的依赖性降低,因而实现钛铁矿在低酸浓度及低反应温度下的浸出是可能的。
唐钢超薄热轧带钢生产线的质量控制技术
冯运莉, 陈华辉, 陈礼斌
2005, 26(2): 16-19,24.
摘要:
介绍了唐钢FTSR超薄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以及代表其技术特色的H2结晶器、动态液芯压下、动态PC控制、半无头轧制、铁素体轧制等新技术。认为:H2结晶器与普通漏斗型结晶器相比,坯壳所受的应力大大降低,不易产生裂纹;优化的辊列设计及动态液芯压下技术确保了铸坯的内部质量;半无头轧制解决了超薄带钢直接穿带和甩尾困难的难题;动态PC和工作辊弯辊技术相互配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而三点除鳞,尤其是粗轧和精轧之间设中间冷却装置,不仅可以改善板带表面质量,也为实现精轧在铁素体状态下轧制提供了条件。
试验研究
钒微合金钢中碳氮化钒固溶量及化学组成的计算与分析
雍岐龙, 刘正东, 孙新军, 曹建春, 查小琴, 张永
2005, 26(2): 20-24.
摘要:
根据相关热力学理论,提出了钒微合金钢中钒、碳、氮元素在奥氏体中的平衡固溶量及平衡沉淀析出的碳氮化钒的化学式系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对典型化学成分的钒微合金钢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低碳含钒钢组织变化及V(C,N)析出规律
徐曼, 孙新军, 刘清友, 董瀚, 雍岐龙, 黄金亮
2005, 26(2): 25-30.
摘要:
通过热模拟试验, 研究了0.058%C-0.92%Mn-0.51%V钢在变形后等温过程中的组织变化规律及显微硬度变化规律, 并用透射电镜研究了V(C,N)的沉淀析出规律。结果表明, 变形后在650、700、750℃等温100s时可获得单相铁素体组织, 从而基本消除珠光体组织。等温转变过程中, 铁素体先是主要沿奥氏体晶界形核, 随后逐渐变为晶内形核。V(C,N) 的沉淀析出存在两种形式:相间析出和随机析出。V(C,N)的相间析出消除了C元素在奥氏体中的富集, 是获得单相铁素体组织的重要条件。
薄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模拟和验证
张桂芳, 沈厚发, 王镭, 柳百成
2005, 26(2): 31-34,53.
摘要:
针对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特征,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对薄板坯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进行了模拟,建立了结晶器内三维流动的数学模型,模拟了复杂水口结构对结晶器中钢液流动的影响。通过水力学模拟对流场模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流场模拟能够准确反映具有复杂水口结构特点的结晶器中的流动现象。
酸溶性钛渣制取钛白的实验室研究
张树立
2005, 26(2): 35-38,53.
摘要:
鉴于酸溶性钛渣与钛精矿有较大差异,采用攀枝花钛精矿和云南钛精矿冶炼的酸溶性钛渣作为试验原料,通过实验室试验,初步确定了酸溶性钛渣的最佳酸解和水解工艺。试验结果证明,利用酸溶性钛渣制取钛白是完全可行的,相同条件下,水淬渣的酸解率高于未水淬渣。最佳水解工艺参数为:水解钛液TiO2主体浓度控制在200g/L以上;晶种加入量控制在1.3%~1.5%;水解钛液中Ti3+应控制在1~3g/L。
技术探讨
钢渣的机械力化学效应研究
陆雷, 温金保, 姚强
2005, 26(2): 39-43.
摘要:
采用机械力化学方法来激活钢渣,通过粒度测试、密度测定、XRD、HRTEM和DSC-TG等诸多现代测试手段进行表征分析发现:钢渣经过行星磨高能机械研磨之后其颗粒大小、晶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晶形逐渐向无定形转变,使钢渣的潜在活性被激发出来。
基于多目标优化设计的铸钢冷却壁结构优化研究
邓凯, 程惠尔
2005, 26(2): 44-48.
摘要:
有限元法及最优化方法是工程分析最主要的两个数学工具,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冷却壁性能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基于正交回归设计确定冷却壁的结构组合,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不同结构参数下的铸钢冷却壁进行三维稳态温度场及应力场计算,然后通过MATLAB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计算得到铸钢冷却壁的最优结构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优化结构参数后的冷却壁比原冷却壁最高温度下降7.88%,最大热应力下降6.14%。
冷轧CVC机型经济型改造措施探讨
周庆田
2005, 26(2): 49-53.
摘要:
针对CVC机型辊型曲线复杂、不利于生产的缺点,在利用原有CVC机型的工作辊横移与弯辊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OWBCHCW新机型取代CVC机型的经济型轧机改造方案。通过工作辊轴向移动、液压弯辊、辊型优化等手段,在消除了工作辊与支承辊大于轧制板宽部分的有害接触区的基础上,达到任意控制板形、均匀辊间接触压力、降低辊耗的目的。该方案具有改造成本低、改造周期短的优势,非常适合中、小型冷轧企业的机型改造。
功能材料
金红石型纳米TiO2用于重防腐涂料耐候性的研究
宋庆功, 颜家振, 胡驰, 黄婉霞
2005, 26(2): 54-57.
摘要:
对金红石型纳米TiO2用于防腐涂料耐候抗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用不同配比的纳米TiO2制备的纳米复合涂料,能有效阻止基体树脂的氧化,延长涂料使用寿命,提高涂料防腐性能,而且改性能力与纳米粉体的加入量呈一定比例关系。纳米TiO2吸收光谱表明,TiO2在200~400nm紫外光区能吸收95%以上的紫外光。
原位生成超细V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
程凤军, 王一三, 赖丽, 石建国, 王静, 丁义超, 杨廷贵
2005, 26(2): 58-61.
摘要:
用SEM、XRD检测V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相和组织结构,证实了在较低温度下石墨有促进σ-FeV相分解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原因。讨论了烧结温度对VC颗粒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在850℃固相烧结时,钒的碳化反应能够完成,而且VC颗粒不易长大,原位生成小于0.5μm的超细晶粒。
原位生成TiC颗粒对铁基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王宁, 高福宝, 李世杰, 曹晓明
2005, 26(2): 62-66,70.
摘要:
通过向Fe-Al-B合金中添加C和Ti元素的方法,在合金中原位生成了TiC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分析了添加TiC前后材料中相的变化、显微组织的变化及材料中各相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在合金中原位生成TiC颗粒后,合金组织明显得到细化,其耐熔锌腐蚀性能及强度也有大幅度提高。
专利信息
专利信息
王元荪
2005, 26(2): 67-7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