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8卷  第5期

综述与专论
球形钛及钛合金粉制备技术现状及展望
廖先杰, 赖奇, 张树立
2017, 38(5): 1-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1
摘要(451) PDF(18)
摘要:
主要介绍了制备球形钛及钛合金粉的方法, 有传统的气雾化法 (GA法) 、超声雾化法、旋转电极离心雾化法 (REP) 、等离子旋转电极法 (PREP法) 、等离子直流弧球化法 (PA法) 、射频等离子炬球化法 (TEKNA法) 和新发明的造粒烧结法 (GSD法),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 最后指出造粒烧结法 (GSD法) 因其成本低廉和对设备要求低等优点将会成为球形钛及钛合金粉末制备的主要方法, 降低钛及钛合金快速成型的成本, 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钒钛分离与提取
新型捕收剂浮选辉长岩型钛铁矿试验
郑禹, 王维清, 从金瑶, 王洪彬, 崔雅婷
2017, 38(5): 9-1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2
摘要:
采用新型捕收剂SF对攀西某辉长岩型钛铁矿进行浮选试验, 探索了捕收剂用量、pH调整剂用量、抑制剂种类选择及用量对钛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 进行了钛铁矿浮选开路、闭路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新型捕收剂SF, 通过“一粗两扫四精”浮选流程可有效分离原矿中的钛铁矿和脉石矿物, 获得TiO2品位为48.06%、回收率为86.36%的钛精矿。捕收剂SF用量少、成本低, 可实现辉长岩型钛铁矿的有效选别。
钒铬液水热水解法提钒技术研究
高官金
2017, 38(5): 15-1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3
摘要:
针对高铬钒渣氧化钠化焙烧—水浸提钒铬工艺获得钒铬液的特点, 解决常规铵盐沉钒工艺产生高Na+、高NH4+废水难处理的问题, 选用水热法水解沉钒技术从高铬高钠的钒液中高效分离提取出钒, 为后续提铬及废水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分别研究了水解沉钒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与沉钒率和铬损失率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反应pH值1.8, 温度120℃, 反应时间180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接近90%的沉钒率, 水解产物经打浆洗涤—煅烧后即制得满足98粉钒标准 (YB/T 5304—2011) 要求的氧化钒产品。
钒渣钙化焙烧熟料酸浸过程钒溶解规律研究
叶露
2017, 38(5): 20-2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4
摘要:
以某公司钒渣钙化焙烧熟料为原料, 开展硫酸酸浸试验, 研究了浸出p H值、温度、时间、液固比及搅拌速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规律。采用SEM、XRD等分析方法, 进一步研究了熟料中钒的赋存状态和酸浸过程的溶解规律。结果显示, 熟料中钒以钒酸盐的形式存在, 主要分布在钒酸钙、氧化铁固溶体、铁板钛矿等物相中。熟料在酸浸过程中含钒物相的溶解顺序为:钒酸钙>氧化铁固溶体>>铁板钛矿。最佳酸浸参数为浸出p H值0.75, 温度50℃, 时间10 min, 液固比10:1, 搅拌速度500 r/min, 钒浸出率可达90.21%。
降低钙化焙烧酸性提钒残渣中可溶钒研究
王春琼, 杨兵, 刘学志, 熊开伟, 严勇, 孙玉中
2017, 38(5): 26-3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5
摘要:
针对钒渣钙化焙烧熟料在浸出过滤生产中残渣可溶钒含量偏高的问题, 对浸出液固比、浸出时间、料浆停留时间、洗涤次数、淋洗水量、过滤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浸出液固比低于3.6、浸出时间超过240 min、料浆停留时间超过90 min、洗涤1次或不洗涤、淋洗水量低于19 m3、过滤速度超过0.42 m3/min是残渣可溶钒损失的主要原因;浸出液固比高于3.8、浸出时间60~150 min、残渣洗涤3次、淋洗水量20~22 m3、过滤速度0.25 m3/min时, 浸出过滤效果较好, 残渣可溶钒较低。
钒渣钠化焙烧过程的半定量分析
王明华, 赵辉, 刘岩, 孔垂宇, 刘镇珲, 娄太平, 孙朝晖, 景涵, 唐红建, 余彬
2017, 38(5): 31-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6
摘要:
以碳酸钠为添加剂, 对钒渣进行钠化焙烧试验研究, 通过XRD半定量法检测产物中钒酸钠的质量含量, 研究影响钒酸钠生成的因素, 并通过SEM、TG等辅助方法对钒渣在碳酸钠存在下焙烧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相应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钒渣在钠化焙烧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反应, 主要包括橄榄石、尖晶石的氧化分解, 以及钒酸盐、铬酸盐、硅酸盐、钛酸钠、铝酸钠、铁酸钠等的形成。产物中钒酸钠的质量分数随着V2O5、Na2C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试验条件下, 最优的反应温度是730℃, 最优的反应时间是80 min, 此时钒酸钠 (Na4V2O7) 在含钒物相中的含量可达98.09%, 其它含钒物相主要是CrVO...
FeV80合金碳含量控制研究
余彬, 孙朝晖, 潘成, 陈海军, 唐红建
2017, 38(5): 37-4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7
摘要:
分析了碳在FeV80合金中的赋存状态及脱碳热力学条件, 考察了石灰碳含量、C/V比、通电时间及脱碳剂对合金碳含量及渣中钒含量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常压条件下, 铝热还原过程中合金中碳的主要赋存状态为VC和Fe3C。V-C-O系及V-Fe-C-O系平衡CO分压分别为3.2 Pa和127.7 Pa;只有当体系PCO低于该值时, 才能实现碳的完全氧化及钒的彻底还原。同时, 作为碳氧反应的动力学热区, 适度提高渣金界面自由氧活度有利于合金中碳的氧化脱除。试验结果表明:降低入炉石灰碳含量及减少入炉石灰量均能有效降低原料碳来源, 有利于合金碳含量的降低;通电时间对合金碳含量的降低无明显效果, 但缩短通...
钒钛材料与应用
铝热还原法制备AlV55合金的研究
尹丹凤, 孙朝晖, 陈海军, 王永钢, 杜光超
2017, 38(5): 42-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8
摘要:
利用Fact Sage热力学软件和差热分析仪对铝热法制备AlV55合金的热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反应可自发进行, 反应的绝热燃烧温度为3 276.61K, 单位热效应为4 567.06 J·g-1, 属于液—液反应。研究了不同V含量对合金成品率以及单位热效应对合金钒收率的影响:对于AlV55合金, 提高合金V含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脆性相Al8V5对合金成品率的影响, 所以在不隔绝空气的情况下提高合金的V含量可达到提高合金成品率的目的;单位热效应对合金钒收率影响很大, 单位热效应确定为3 367 J·g-1时合金的钒收率最高, 约为96.5%。
电铝热还原法制备TiAl合金理论及试验研究
李军, 鲁雄刚, 杨绍利, 吴恩辉, 侯静, 李重河, 赖奇, 马兰
2017, 38(5): 46-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09
摘要:
以钛白粉为原料, 采用电铝热还原的方法一步合成制备TiAl合金。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配铝量对渣—金分离, 渣系的物相, 合金组织、成分和物相的影响规律。通过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焙烧温度提高, 渣的黏度降低, 有利于实现渣金分离, 从试验研究可以看出, 温度为1 550℃时渣金分离效果较好;配铝量对还原渣和合金的成分有较大影响, 配铝量不足, 渣中有较多的低价钛氧化物存在, 导致渣的熔点升高和黏度增大, Al/TiO2>0.7时, 渣—金分离较好;配铝量增加提高了合金收率及钛收率, 且使钛铝合金中铝含量增加及物相发生转变, Al/TiO2=0.7, 合金中的主要物相TiAl和Ti3Al, ...
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罗金华
2017, 38(5): 53-5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0
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 并研究了纳米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XRD、UV-Vis、SEM和ED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与分析, 以亚甲基蓝 (MB) 为目标降解物, 评价了纳米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效果。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结晶良好, 带隙小, 在可见光下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水热时间、水热温度和氧化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均产生影响。样品的光催化活性随着水热时间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而增高;随水热温度的升高先增高后降低然后又增高。在水热时间为10 h, 水热温度120℃, 石墨烯含量为5%的条件下制备出的纳米TiO2/石墨烯复合材...
制备工艺对钒钛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王艳丽
2017, 38(5): 60-6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1
摘要:
为了提高钒钛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 采用不同的铸造工艺制备了钒钛储氢合金试样, 并进行了电化学腐蚀性能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铸造的优化工艺相比, 超声铸造工艺使试样的腐蚀电位正移0.125 V, 放电容量衰减率减小29%, 电化学腐蚀性能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高。钒钛储氢合金的铸造工艺优选超声铸造工艺。
热处理(TiB+TiC)/TC18钛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
唐梦涵, 鲁婕, 褚诗意, 孙曙宇
2017, 38(5): 64-67,7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2
摘要:
使用真空自耗炉制备出三种Ti-5Al-5Mo-5V-1Fe-1Cr钛基复合材料。凝固过程中通过微量B4C和Ti的反应生成微量TiB和TiC, 添加B4C的质量分数依次为0.1%、0.2%、0.4%, 制备出的样品经过热加工和热处理, β晶粒被大幅细化, 但是β晶粒细化幅度并没有和B4C的量呈现线性关系, 而是细化幅度增长越来越缓慢。经过研究, 认为这与增强体加速了β晶粒合并有关。
涂层制备工艺对钒钛改性冷作模具钢性能的影响
王晓峰, 赵瑞山
2017, 38(5): 68-7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3
摘要:
采用不同的涂层制备工艺对钒钛改性冷作模具进行表面处理, 并对其25℃室温和300℃高温下的耐磨损性能和室温冲击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火焰喷涂后激光熔敷的涂层复合制备工艺获得的模具较采用火焰喷涂和激光熔敷处理模具的室温磨损体积分别减小了23%和27%, 高温磨损体积减小了46%和50%, 冲击吸收功增大了29%和18%。从提高钒钛改性冷作模具的耐磨损性能和冲击性能出发, 应优选火焰喷涂后激光熔敷的涂层复合制备工艺。
资源环境与节能
炼焦过程中多环芳烃产生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高建新, 石焱, 赵鑫, 宋进英
2017, 38(5): 73-7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4
摘要:
分别以单煤、配煤为原料, 实验室炼焦炉模拟制备焦炭, 对炼焦过程中产生排放的多环芳烃 (PAHs) 进行收集、检测, 研究结焦温度、结焦过程和煤质的黏结性、灰分、水分对炼焦过程中多环芳烃产生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炼焦温度为700~920℃时, 多环芳烃产生排放量最高;结焦的特点、煤焦油以及热解产物等因素对炼焦初期多环芳烃的产生排放量影响较大, 且低环多环芳烃产生排放较多;多环芳烃产生排放量随煤的黏结性和灰分的增加而增大, 随水分的增加则先减少后增大。
硫钴精矿含碳球团压力成型试验研究
李俊翰
2017, 38(5): 78-8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5
摘要:
以攀枝花硫钴精矿为原料, 聚乙烯醇为黏结剂,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成型压力、硫钴精矿粒度、黏结剂用量等因素对硫钴精矿含碳球团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强度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先小幅波动后快速提高, 随着黏结剂用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 随着压强 (成型压力建议前后一致) 的增大和粒度的细化呈“N”字形变化。得出优化的硫钴精矿含碳球团制备工艺参数为:矿煤质量比5:1, 水分含量12%, 成型压力6 MPa, 黏结剂用量0.6%, 硫钴精矿粒度-200目 (74μm) 占75%。此条件下制备的硫钴精矿含碳球团生球团的抗压强度为192.6 N/球, 落下强度为28.4次/...
转炉除尘灰的理化性质及其催化煤粉燃烧效果
吴浩, 邹冲, 赵俊学, 李小明
2017, 38(5): 84-8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6
摘要:
利用多种检测方法系统研究4种转炉除尘灰的理化性质和对煤粉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转炉除尘灰粒度差异较大且元素组成复杂;物相组成上均含有Fe3O4, 部分存在Fe2O3、CaO及CaCO3;样品微观结构差异明显, 10 nm以下的孔隙贡献了主要的比表面积, 10 nm以上的孔隙贡献了主要的孔容积;除尘灰通过降低着火、燃尽及反应峰值对应的温度改善煤粉燃烧反应性, 但过高的碳酸盐含量会抑制其强化燃烧效果。
铁尾矿在高炉熔渣调质过程中热力学行为的研究
邢宏伟, 刘振超, 梁伟, 张玉柱, 任承然, 张辉琪
2017, 38(5): 90-95,10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7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不同铁尾矿配比在调质过程中与高炉熔渣间的优化匹配关系。在调质特性的基础上, 基于热平衡原理和数学模型, 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 Sage7.0模拟计算不同配比的铁尾矿对高炉熔渣体系热力学的影响, 结合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得出铁尾矿为调质剂高炉炉渣的熔化性温度的关系, 模拟出在不同温度下不同配比的铁尾矿在适宜酸度内高炉熔渣体系的温降关系, 并利用遗传优化灰色神经网络的算法对不同配比的调质剂铁尾矿与热补偿量之间的优化匹配关系进行模拟和预测, 为研究铁尾矿调质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理化检验
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测定氮化硅铁中钛含量
李杰, 李洁, 于录军, 张穗忠
2017, 38(5): 96-10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8
摘要:
研究了应用二安替比林甲烷 (DAPM) 分光光度法测定氮化硅铁中钛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通过对试样分解方法、硫酸冒烟、显色条件、干扰及消除方法等的试验研究, 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试样采用3 g氢氧化钠熔剂于铁坩埚中在650℃下熔融分解, 熔块以50 mL热水浸取, 再以10 mL盐酸、5 mL氢氟酸酸化, 然后以7 mL硫酸分两次冒烟除去硅和多余的氢氟酸。以抗坏血酸还原Fe (Ⅲ) 离子消除铁的干扰, 再在室温下2 mol/L的盐酸介质中与二安替比林甲烷反应显色, 最后于吸收波长390 nm处进行测定。试验测得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2%, 将其应用于氮化硅铁标准样品的测定, 结果显示, 在0....
钢铁冶金与材料
钒钛磁铁矿金属化球团还原熔分试验研究
洪陆阔, 齐渊洪, 孙彩娇, 李鸣铎, 高建军, 武兵强
2017, 38(5): 101-10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19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钒钛磁铁矿金属化球团的熔分进行了研究, 利用Factsage软件计算了不同碱度配比下的三元渣相图, 并考察了熔分温度、熔分时间、球团碱度对熔分效果、铁回收率和最大粒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的升高熔分温度可以有效提高铁回收率和渣铁分离效果;随球团碱度的增加, 铁回收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熔分时间超过40 min后, 铁回收率出现了略微的降低。当熔分温度为1 550℃, 球团碱度为1.0, 熔分时间为40 min时, 铁回收率达到了93.17%, 最大粒铁质量达到了24.16 g, 渣铁分离效果良好。
镁质熔剂性球团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
王黎光, 蔡爽, 田铁磊
2017, 38(5): 108-11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0
摘要:
研究了碱度对镁质熔剂性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并基于孔结构及显微形貌分析了抗压强度变化的原因, 建立了孔隙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提高, 镁质熔剂性球团的抗压强度先升高后降低, 并在碱度为1.0时达到最大值为2 598 N。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为随着碱度的提高, 孔径变大且逐渐均匀化, 液相含量逐渐提高, 而孔径过大和液相量过多则导致抗压强度降低;同时, 在微裂纹理论基础上, 阐明了镁质熔剂性球团的孔隙率与抗压强度之间关系。
转炉同时脱磷提钒可行性分析
陈炼
2017, 38(5): 112-11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1
摘要:
通过对转炉提钒过程元素氧化的热力学计算, 证明含钙的炉渣可以使2O5固定在炉渣中, 从而实现氧化脱磷。建立了五元高钙钒渣体系的分子离子模型, 对设定的渣系成分进行计算分析表明, 在渣中2O5含量在2%, 碱度控制在1.9时, 炉渣的固磷效果最佳;在设定炉渣成分条件下, logPO2= (-5) 时磷被钙以3CaO·P2O5的形式固定的效果最好。从理论上证明了在提钒转炉内进行同时脱磷提钒是可行的。
连铸坯质量相关生产过程参数定位方法
从俊强, 徐学华, 彭世恒, 米进周, 张兴中
2017, 38(5): 118-12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2
摘要:
铸坯生产过程参数实时采集与精确定位是铸坯质量在线判定及生产过程参数在线优化的基础。通过现场试验总结了一种铸坯质量相关生产过程参数定位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浇铸长度修正, 能够将实时采集的铸坯生产过程参数精确定位到铸坯切片, 克服了传统铸坯生产过程参数定位的缺陷与不足。此外将精确定位的铸坯生产过程参数保存到以铸坯切片为标识的信息组中, 在此基础上采用LM-BP算法建立表面纵裂纹判定模型对众多铸坯切片信息组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该方法采集的数据准确性较高且模型命中率较高。
基于高废钢比的转炉脱磷工艺研究
周朝刚, 王书桓, 王文辉, 艾立群, 赵定国, 薛月凯, 郝华强
2017, 38(5): 123-12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3
摘要:
在高废钢比冶炼条件下, 为了改善转炉终点钢液磷含量过高的问题, 采用65 t顶底复吹转炉, 结合脱磷热力学理论, 系统分析研究了入炉铁水和终点条件对转炉脱磷的影响。结果表明, 最佳的入炉铁水和终点脱磷条件为:当铁水温度、Si含量、终渣碱度、FeO和MnO分别控制在1 300~1360℃、0.55%~0.65%、≥2.6、16%~22%和2.5%~4.0%时, 可以顺利实现终点钢液磷含量在0.015 0%以下。
预应变与烘烤工艺对780 MPa级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王敏莉
2017, 38(5): 129-13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4
摘要:
将C-Mn钢加热至800℃保温60 s后, 随即快速冷却至300℃进行过时效处理以模拟连续退火工艺, 最终获得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 然后进行预应变和烘烤处理以测量其BH2值。研究了预应变、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对780 MPa级冷轧双相钢微观组织演变和烘烤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0~2%范围内, BH2值随预应变增加而明显提高;在2%~%范围内, BH2值随预应变增加而降低;预应变为2%时, BH2值达到最大值51 MPa。在140~300℃范围内, 随着烘烤温度提高, 在铁素体中形成的Cottrell气团和碳化物, 以及马氏体中析出的碳化物数量增加, 双相钢的烘烤硬化性能明显提高;烘烤...
非调质中碳钢晶内铁素体形核影响因素的研究
吴哲, 张彩军, 刘毅, 张燕超
2017, 38(5): 136-14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5
摘要:
研究了非调质中碳钢晶内铁素体形核的影响因素。运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 从夹杂物的尺寸、分布和种类三方面探究其对晶内铁素体形核长大的作用, 进一步为高质量洁净钢冶炼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夹杂物成分为Al2O3、TiN、VN等时最佳诱导等轴型铁素体的尺寸为2~4μm;等轴型铁素体包裹夹杂物的分布最有利于铁素体的生长;MnS析出于TiN表面非常有助于诱发晶内铁素体。
热轧变形量对含铌低Si-Mn系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李秋鹤, 应传涛, 李江伟, 任俊威
2017, 38(5): 142-14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6
摘要:
采用TEM、SEM技术和光学显微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不同变形量对热轧Si-Mn系双相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形貌为岛状的马氏体弥散分布在细小的铁素体基体中, 可以使热轧双相钢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随着变形量的增加, 第二相的体积分数增加, 但第二相随着变形量增加严重偏析, 且热轧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屈强比升高、塑性降低。综合分析表明, 当变形量为92.1%时, 抗拉强度平均达到795.66 MPa, 力学性能最佳。
镀液温度对脉冲电沉积Ni-Sn-Mn合金镀层影响
孟庆波, 齐海东, 卢帅, 郭昭, 杨海丽
2017, 38(5): 147-15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7
摘要:
为了提高低碳钢在海洋环境下的耐蚀性, 采用脉冲电沉积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Ni-Sn-Mn合金镀层。利用辉光放电光谱仪 (GDS)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Tafel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 (EIS) 考察了镀液温度对镀层元素含量、表面形貌、沉积速率、阴极电流效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镀液温度的升高, 镀层Ni和Sn含量先降低后提高, Mn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沉积速率和阴极电流效率提高, 镀层耐蚀性先增强后减弱。镀液温度为30℃时, 所制备的Ni-Sn-Mn镀层均匀致密, 在3.5%NaCl电解液中具有最正的自腐蚀电位 (-0.374 V), 最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 (4.266×...
热镀锌DP780电阻点焊工艺研究
周磊磊, 余腾义
2017, 38(5): 152-15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8
摘要:
研究了热镀锌DP780电阻点焊性能, 并优化其点焊参数。通过测量焊接接头的熔核直径、熔透率、压痕深度, 观察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检测焊接接头硬度、抗剪力及正拉力等参数, 综合评价热镀锌DP780点焊性能。结果表明:DP780热镀锌板因其合金含量高的特点, 点焊性能良好, 但焊接工艺窗口较窄。当电极压力为3.5 kN, 焊接电流为9.5 kA时, 最佳焊接时间为300~400 ms, 当焊接电流为10.5~1.5 kA时, 焊接时间在200~400 ms均可。DP780热镀锌板点焊接头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 这种焊接接头的组织决定了其塑性比仅有8%~0%, 接头硬度值稍高。焊点的失效形式均为...
输电铁塔用Q420级30#大规格角钢组织性能研究
曾尚武, 李凤辉, 张磊, 徐德录, 陈春生, 苏磊
2017, 38(5): 157-16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7.05.029
摘要:
通过V微合金化技术,3研发出Q420级30#大规格角钢。采用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试验角钢的组织和在室温、0℃、-20℃和-40℃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钢中添加微合金元素V可以提高角钢的力学性能, 其组织主要为带状分布的铁素体和珠光体, 不同位置的组织存在差异导致力学性能差异。在不同低温条件下, 拉伸性能稳定。随测试温度的降低, 冲击功明显减小, 但-40℃下冲击功仍有59.34 J, 可达到国家标准规定E级。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7, 38(5): 163-16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