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

SCOPUS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优秀冶金期刊

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

中国应用核心期刊(CACJ)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统计源刊

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

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收录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7卷  第1期

钒钛分离与提取
MOH浮选橄辉岩型钒钛磁铁矿中钛铁矿试验
刘伟军, 王维清, 闫武, 邓杰, 张士秋, 任鹏鲲
2016, 37(1): 1-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1
摘要:
采用捕收剂MOH对橄辉岩型钒钛磁铁矿中钛铁矿进行浮选试验,探索MOH、H2SO4及水玻璃用量对钛铁矿和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在条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钛铁矿浮选开路和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一粗一扫四精"闭路流程试验,最终获得TiO2品位为46.94%,回收率为53.87%的钛精矿。产品质量检查可知,钛精矿中MgO含量相对较高,仅满足钛精矿五级品要求。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钛精矿中存在一定量橄榄石,橄榄石难以抑制导致钛精矿中MgO含量高,进而影响钛精矿的浮选指标。
预氧化处理对云南钛精矿浸出过程粉化的影响
林凡, 杨剑, 陈奎, 赵冬, 刘松利, 刘国庆
2016, 37(1): 7-1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2
摘要:
人造金红石作为天然金红石的优质代用品,大量用于生产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针对云南钛精矿相关物化特性,采用预氧化钛精矿、盐酸浸取的方法制备人造金红石,研究预氧化处理对浸出率及粉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氧化处理改变了钛精矿结构,解决了盐酸浸出过程的粉化问题。在盐酸浓度为20%、酸矿比为5:1时,加热到沸腾浸出在750℃时预氧化30 min后的钛精矿,得到的人造金红石粒度小于74μm的矿粒仅占3.29%,品位为77.1%。
钒渣钠化球团化焙烧技术研究
殷兆迁, 李千文, 付自碧, 王俊, 高官金
2016, 37(1): 12-15,2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3
摘要:
采用精粉钒渣与碳酸钠混合造球焙烧的方法,在焙烧过程中不仅避免了钒渣焙烧过程中物料的粘结现象,而且无提钒残渣加入,可大幅度提高焙烧炉的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减小能耗,减少粉尘对现场环境的污染。其最佳工艺参数为:钒渣钠化球团的最佳粒径为5 mm,碳酸钠与精粉钒渣最佳比例为26%,最佳焙烧温度为800℃,最佳焙烧时间为60 min,熟料中钒的转浸率达到94%以上。通过模拟工业多膛炉温度程序焙烧钒渣钠化球团熟料,按照液体中钒收率计算,转浸率达到95%;按照残渣中钒收率计算,转浸率达到92%,均高于传统提钒工艺的钒转浸率。
二氧化钛分散技术研究
陈新红, 郑少华, 李春
2016, 37(1): 16-2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4
摘要(257) PDF(11)
摘要:
研究了TiO2颗粒"打浆分散-砂磨"组合工艺分散技术。采用黏度和粒度表征TiO2颗粒的分散状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分散前后TiO2颗粒大小和形貌的变化情况。探讨了分散剂种类、分散剂加量、砂磨介质粒径和砂磨时间对TiO2颗粒分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颗粒的最佳分散工艺为:硅酸钠作为分散剂,添加量为TiO2质量分数的0.2%,采用粒径为0.4μm的氧化锆珠砂磨25 min,平均粒径为265 nm,粒度大小均匀,分散效果稳定。
利用铁盐去除钒铬溶液中杂质砷
罗翔, 伍珍秀, 付自碧, 苏毅
2016, 37(1): 21-2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5
摘要:
针对攀枝花红格南矿区钒钛磁铁矿冶炼的钒渣焙烧后浸出液中含砷较高,传统工艺处理时得到的钒产品中砷含量高于国家标准的情况,采用铁盐法除砷,制备高纯的V2O5产品。考察了初始pH、温度、反应时间、wFe/wAs、静置沉淀pH等因素对除砷率和钒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3,温度40℃,wFe/wAs=4~5,反应时间40~50 min,然后加入NaOH调节pH至6,保温10 min,静置12 h。在此条件下,得到As的去除率大于85%,V的损失率小于5%。溶液中的As含量小于0.08 g/L,得到的V2O5(纯度98%)产品中As含量小于0.01%,符合行业标准YB/T 530...
钙化焙烧含钒熟料硫酸浸出工艺研究
王春琼
2016, 37(1): 26-30,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6
摘要:
针对钒渣钙化焙烧硫酸浸出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的钒浸出率低的问题,对熟料粒度、磁性物,以及浸出温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8μm熟料比例达到20%、熟料中磁性物含量达到2%、低温浸出是影响钒浸出率的主要原因;优化后参数为:熟料粒度-178μm比例 ≥ 98%、熟料中磁性物含量小于0.2%、浸出终了温度高于50℃,钒浸出率可达92.46%以上。
钒钛材料与应用
钛卷精轧过程头部翘曲的影响分析及控制
李军, 于辉, 史庆南, 彭琳
2016, 37(1): 31-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7
摘要:
针对热连轧纯钛卷时影响成材率的精轧翘头问题,利用有限元法研究轧制变形区的金属流动状况,发现纯钛精轧变形区的金属流动呈"w"型,与20钢轧制变形区的"c"型金属流动不同,表明普通碳钢的头部翘曲控制工艺不能完全适合纯钛卷轧制。分析了上下工作辊直径差、轧件上下表面温度差、道次压下率、氧化皮厚度、摩擦系数等对头部翘曲的影响规律,确定出轧件表面温差和摩擦系数不同是影响精轧翘头的显著因素。从温度控制角度出发制定了控制纯钛卷精轧头部翘曲的工艺措施,有效解决了钛卷精轧翘头问题,对于减少精轧切头损失、提高产品成材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次退火对工业纯钛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姜庆伟, 杨杰
2016, 37(1): 37-4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8
摘要(197) PDF(10)
摘要:
研究了二次退火对工业冷轧纯钛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退火对提高工业纯钛塑性加工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发现对出厂态冷轧纯钛带进行二次退火后晶粒尺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孪晶数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低于650℃对纯钛带进行退火处理后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基本不变,高于650℃对纯钛带进行退火处理其屈服强度明显下降;710℃×30 min二次退火能够在不改变工业纯钛抗拉强度的前提下明显降低其屈服强度,提高其断后延伸率,获得优异的加工性能。
两步法制备新型钛镍合金TiNi45V8In0.2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史增芳
2016, 37(1): 41-4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09
摘要:
采用两步法成功制备了新型钛镍合金TiNi45V8In0.2,并进行XRD、SEM以及力学性能、抗应力松弛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合金由网状TiNi母相和弥散分布的V3Ni相组成,具有较佳的力学性能、抗应力松弛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与常规TiNi合金相比,新型合金的-40、25℃和150℃抗拉强度分别增加47.1%、39.4%、123.9%;-40、25℃和150℃屈服强度分别增加110.3%、92.5%、263.8%;腐蚀电位正移267 mV;50 h后的应力松弛从16%减小至0.5%。
空气气氛下钒钛铁精矿碳热还原制备Fe-Ti(C,N)复合粉末
吴恩辉, 朱荣, 杨绍利, 李宏, 李军, 侯静
2016, 37(1): 46-5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0
摘要:
以钒钛铁精矿和煤粉为原料,在空气气氛下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Fe-Ti(C,N)复合粉末。通过还原产物X射线衍射分析,对空气气氛下还原温度和配碳量对钒钛铁精矿碳热还原的反应过程以及物相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过程为:Fe3O4→Fe,FeTiO3→FeTi2O5→Ti4O7→Ti2O3→Ti(C,N),配碳量是使反应体系处于气相平衡的关键因素。在配碳量<25%时,体系内CO、CO2和N2的分压不能达到平衡或维持反应平衡的时间很短,钒钛铁精矿不能被还原或只能部分被还原为Ti(C,N)。在还原温度1 500℃,还原时间30 min,配碳量30%的条件下,还原...
电化学沉积锰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的正交试验研究
熊中平, 司玉军, 李敏娇, 冯具平
2016, 37(1): 51-5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1
摘要:
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片表面制备空白TiO2纳米管阵列,用电化学阴极还原法在其表面沉积锰,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沉积条件对锰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光电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锰的表面修饰可以增强TiO2纳米管阵列对可见光的响应,在0.5 V(vs.SCE)的偏电压下,光电流显著增大。沉积时间和沉积电压是影响锰沉积的主要因素,锰沉积的最佳条件为:沉积时间30 s、电压-2 V、锰离子浓度10 mmol/L。
钛掺杂短切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太赫兹时域光谱吸波性能研究
邓超月, 胡程耀, 霍冀川
2016, 37(1): 56-60.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2
摘要:
太赫兹是电磁波中最后被研究的波段,在未来隐身和反隐身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Fe-TiO2和BaTiO3纳米颗粒,掺杂入短切碳纤维/环氧树脂制备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混合的纳米颗粒在1.12 THz处,吸波性能达到最大,吸收系数为78.1。
冷作模具钢表面的钒-钛复合渗工艺研究
刘卫东, 林翠青
2016, 37(1): 61-6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3
摘要:
以五氧化二钒为供钒剂、二氧化钛为供钛剂,采用不同时间进行Cr12MoV冷作模具钢表面钒-钛复合渗,并研究显微组织、相结构、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渗温度890℃可以实现Cr12MoV冷作模具钢表面钒-钛复合渗,复合渗涂层由VC、TiC和少量的V8C7组成。为提高Cr12MoV冷作模具钢的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复合渗时间优选为7 h。
高熔点钛合金搅拌摩擦焊接的热力耦合计算机数值模拟
胡郁, 孔建
2016, 37(1): 65-7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4
摘要:
基于热传导模型和线弹性材料固体力学模型,考虑了钛合金材料热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建立了与工艺参数相关的高熔点金属搅拌摩擦焊接热力耦合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搅拌摩擦焊接模型研究了焊接速度对搅拌摩擦焊接过程温度场、焊接中应力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搅拌头进给方向为参考坐标系,搅拌摩擦焊接的温度场呈椭圆形分布,热源前端呈现出较大的温度梯度。等效应力沿横向的分布呈现双峰性和对称性,等效焊接应力表现为横向的米勒效应,适当降低进给速度可有效地降低FSW焊接应力。建立高熔点钛合金FSW热力耦合模型对于认清高熔点材料的搅拌摩擦焊接作用机理十分重要。
资源环境与节能
高钛高炉渣制备微晶石材的体系设计及制备研究
李要辉, 杨志远, 王晋珍, 黄幼榕
2016, 37(1): 72-78.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5
摘要:
以攀枝花高钛型高炉冶金渣为主原料制备微晶石材,以CaO-Al2O3-SiO2玻璃体系为基础,采用DSC、XRD、SEM等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晶核剂体系对高钛型矿渣玻璃的析晶特性、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为主原料,在高添加比(>60%)情况下制备微晶石材是可行的,渣中适量的CaO和较多的TiO2可以形成稳定的基础玻璃,通过引入Fe/Cr复合晶核剂或者Ti/Zr复合晶核剂,可促进基础玻璃的析晶过程,获得较高的结晶度;其中以F、S为晶核剂的玻璃析晶能力较差。获得的微晶石材以辉石、榍石等为主要晶相,组织结构受晶核剂类型的影响略有差异,该类型矿渣微晶石材性能优异,抗弯强度...
高炉瓦斯泥自还原提取铁和锌的机理研究
朱奎松, 刘松利, 苟淑云, 周兰花, 孙艳
2016, 37(1): 79-84,8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6
摘要:
利用非等温热重分析和马弗炉定温加热试验研究高炉瓦斯泥加热自还原的变化过程,并运用HCS热力学计算软件计算瓦斯泥自还原过程中Fe、Zn氧化物还原的平衡组成及其金属化率,探讨了瓦斯泥加热自还原过程铁和锌氧化物还原规律。结果发现,高炉瓦斯泥自还原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Ⅰ阶段(22.0~390.1℃),发生C的气化反应和物理吸附;Ⅱ阶段(437.7~758.9℃),发生铁氧化物还原,金属化率不断增大;Ⅲ阶段(758.9~936.1℃),铁、锌氧化物还原共存,铁、锌金属化率仍不断增加;Ⅳ阶段(936.1~1 031.7℃),铁氧化物和锌氧化物还原较充分,铁、锌金属化率最大分别达到70%和99.7%;Ⅴ阶段...
钢铁冶金与材料
碳含量对钒钛磁铁矿烧结的影响
刘卫星, 李秀, 李杰, 田铁磊, 龙跃
2016, 37(1): 85-8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7
摘要:
为了探讨配碳量对钒钛烧结矿物理及冶金性能的影响,对配碳比为2.5%、2.75%、3.0%、3.25%、3.5%、3.75%的钒钛烧结矿进行了强度、成品率、粒度组成及冶金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配碳量增加时,钒钛磁铁矿烧结成品率提高,小粒级所占比例降低,烧结矿RDI+3.15提高,但是烧结矿转鼓强度先变好后变坏,还原性RI变差;而钒钛磁铁矿烧结时,要使烧结矿具有较好的转鼓强度及冶金性能,适宜的配碳量约为3.00%~3.25%,FeO含量约为10%~11%。
低钛烧结工艺参数对炉料软熔性能的影响
李燕江, 吕庆, 白瑞国, 曹丽华, 黄宏虎, 刘小杰
2016, 37(1): 90-94.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8
摘要:
为更加全面地指导高炉生产,并确定宣钢低钛烧结矿适合的烧结参数。利用荷重软化试验装置研究了低钛烧结矿的碱度、MgO含量、SiO2含量及烧结混合料的配碳量、含水量对炉料荷重软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烧结参数下,混合料的配碳量对炉料软化温度影响不明显。随着碱度的升高,低钛烧结矿的软化温度升高,当R=2.10时炉料的软化温度达到最大值;当R>2.10以后,软化温度不增反降。所以在一定碱度范围内存在一个荷重软化性能最优的碱度最佳值。随着MgO含量的增加,软化温度区间变窄,压差降低,透气性增强,软熔带下移;从这点来讲,增加入炉原料的MgO含量对宣钢高炉顺行是有利的。随SiO2含量的升高,荷重...
Al2O3对含钒钛高炉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
王福佳, 吕庆, 陈树军
2016, 37(1): 95-9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19
摘要:
利用高温熔滴炉模拟实际高炉软熔带的运行情况,探讨Al2O3对含钒钛高炉炉料的软化温度、熔化温度、最大压差等高温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含量增加后炉料的软化开始温度(T10)和软化终了温度(T40)升高,软化区间(ΔT1)变窄;炉料的熔化开始温度(Ts)降低,滴落温度(Td)升高,熔化区间(ΔTds)变宽;炉料的最大压差(ΔPmax)升高,熔滴总特性值(S值)增大,熔滴性能变差。试验结果表明Al2O3含量的增加对炉料的熔滴性能产生了负效应。
管线用低温韧性钢板合金设计选择
Kathayat T S, Goyal Rajesh K, Shant Raghu, Khadia Sohanlal
2016, 37(1): 100-103.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0
摘要:
较高碳含量钢种的低韧性和低的可焊性制约了它们在管线钢中应用,因此,建立起了低碳微合金化钢用于陆上和海上管线钢的良好需求。对于低碳微合金钢,在最小工艺和合金成本条件下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合金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在合金设计过程中,虽然主要焦点是考虑从板坯再加热到最终轧制的热轧工艺,但是为保证钢的洁净度,也不能忽视炼钢和连铸过程,为此给出了合金设计和热轧参数的详细研究,以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包括在-25℃进行落锤撕裂试验获得较高的韧性。试验钢采用API 5L X70M PSL2的板坯,轧制成尺寸为25 mm×3 830 mm钢板。并将力学测试结果与显微组织分析和热轧参数相互关联。
钛对焊接用钢ER50-G盘条强度的影响
陈涛, 李宏, 佟倩, 吕迺冰, 吴铿
2016, 37(1): 104-109.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1
摘要:
对首钢焊接用钢ER50-G盘条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及析出的含钛化合物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钛作用于盘条微观组织、析出相等因素,及对盘条强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钛加入ER50-G钢中后,形成大量含钛化合物并析出,细化了盘条的显微组织,同时产生显著的沉淀强化效果,综合作用下ER50-G盘条抗拉强度的增量最大超200 MPa;试验证明控制含钛化合物的析出行为,降低和稳定沉淀强化对盘条强度的贡献,有利于控制盘条强度及其均匀性,优化盘条拉拔性能。
Ti对中碳高锰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
贺莹莹, 曹理强, 麻晗
2016, 37(1): 110-115.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2
摘要:
研究了Ti对中碳高锰钢在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含Ti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速率明显较慢,且相同温度下其晶粒尺寸更为细小。含Ti钢中含有较多的纳米级Ti(C,N)粒子,Thermo-calc计算表明其完全固溶温度约1 450℃,当温度逐渐升高时,Ti(C,N)虽有部分固溶,但尺寸小于100 nm的粒子比例依然较高,起到了阻碍奥氏体晶界迁移的作用,因此高温下含Ti钢的奥氏体晶界迁移速率较慢。建立了含Ti钢的高温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D_B=729.25 t^{0.16} \exp \left(-\frac{71 972.3}{...
轴承钢凝固过程TiN析出的研究
赵军普, 刘浏, 范建文, 王乐
2016, 37(1): 116-12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3
摘要:
对轴承钢连铸坯中夹杂物进行了检测,发现铸坯中存在大尺寸的TiN夹杂物。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研究了凝固过程选分结晶对TiN夹杂物析出的影响。热力学分析表明,液相线温度以上不会有TiN析出;凝固过程由于凝固前沿Ti、N富集,当凝固率达到0.65~0.75后会有TiN析出;降低Ti、N含量可推迟TiN的析出,减小TiN夹杂的尺寸和数量。动力学分析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凝固过程TiN夹杂物的尺寸显著降低,当冷速高于50K/s时,TiN的理论半径为2.4μm,当冷速低于5 K/s时,TiN的理论半径在7.6μm以上;完全凝固后铸坯冷却过程析出的TiN为纳米级。实际铸坯表层未发现等效半径大于2.5μm...
GCr15轴承钢凝固过程组分变化对夹杂物析出的热力学研究
唐国章, 曾亚南, 李俊国, 付国强, 高志远
2016, 37(1): 122-12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4
摘要:
基于FactSage热力学软件的最小吉布斯自由能原理,研究了不同[Ca]、[Mg]、[Al]、[O]含量条件下GCr15轴承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随着[Ca]含量由0.000 5%增加至0.004 5%,轴承钢中析出的夹杂物类型由CaO·2MgO·8Al2O3、CaO·2Al2O3向2CaO·SiO2、Ca S转变,钢中夹杂物总质量分数由约0.004 5%增加到约0.009 4%。随着[Mg]含量从0.000 1%增加到0.000 9%,钢中析出的夹杂物由CaO·Al2O3、2CaO·SiO2向MgO·Al2O3和Ca S转变,钢中夹杂物总质量分数由约0.003 2%增加到约...
硅改性M2高速钢的退火工艺优化
王红霞, 赵辉
2016, 37(1): 127-130,1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5
摘要:
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M2-1.0Si硅改性M2高速钢进行退火处理,并通过显微组织、高温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研究发现: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均对硅改性M2高速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退火温度不宜过高、退火时间不宜过长,保持8 h退火时间不变,随退火温度从760℃增至880℃,M2-1.0Si硅改性M2高速钢的平均晶粒尺寸先基本不变后迅速增大,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均先增加后减小;保持850℃退火温度不变,随退火时间从4 h延长至12 h,硅改性M2高速钢的平均晶粒尺寸先缓慢增大后急剧增大,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均先基本不变后急剧减小。M2-1.0Si硅改性M2高速钢的退火温度优选为8...
连铸连轧产品缺陷分析及控制措施
高菊, 韩鹏龙, 高春群, 马艳杰, 马立兴
2016, 37(1): 131-136.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6
摘要:
针对某钢厂1700线生产初期,产品出现边部裂纹、卷形、边部隆起、氧化铁皮压入等缺陷问题,分析了这些质量缺陷的主要形貌特征及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连铸机的结晶器锥度,工作辊间距,层流冷却侧喷及卷曲侧导板机,除鳞系统等设备的调整、优化和改造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产品质量、轧制合格率和成材率,对产品质量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氟离子对保护渣传热和渣膜矿相结构的影响
张翼飞, 韩秀丽, 刘磊, 刘丽娜, 王凯强
2016, 37(1): 137-141.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7
摘要:
连铸过程中保护渣的渣膜结构及结晶器传热情况对铸坯质量有重要影响,试验采用高温导热系数测定装置及结晶器渣膜黏度和热流模拟测试仪,研究不同F-配加量渣膜的高温导热系数和矿相结构。结果表明:随F-含量(4.22%~13.33%)的增加,渣膜的导热系数逐渐减小,对应的渣膜结晶率逐渐增大,且试验渣膜结晶率均较高,达75%以上。不同F-含量的保护渣所对应渣膜的结晶矿物种类相同,主要为枪晶石和硅灰石。随F-含量的增加,枪晶石析出量不断增多,晶形逐渐变大;硅灰石生成量不断减少,晶形逐渐变小。该研究成果对改善低氟保护渣浇铸的铸坯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超高强度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用盘条的开发研究
胡磊, 王雷, 麻晗
2016, 37(1): 142-147.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8
摘要:
设计和研究了两种超高强度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用盘条87A和90A,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拉伸试验、金相及扫描电镜观察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小钢锭、盘条及成品钢丝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开发的两种高碳钢盘条强度与拉拔性能可以满足2 200及2 300 MPa级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的使用要求,通过对小钢锭生产与工业生产82B及87A盘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预测工业生产与小钢锭生产90A的性能相当,并根据控冷实践,提出了90A盘条降Si增Mn、Cr及V的合金成分优化想法。
宣钢高炉含铁炉料熔滴性能
赵晓杰, 刘然, 李豪杰
2016, 37(1): 148-152. doi: 10.7513/j.issn.1004-7638.2016.01.029
摘要:
对宣钢高炉炉料结构进行了熔滴性能试验研究。单矿的熔滴试验结果表明:宣钢常用的2种烧结矿软化性能较好,但滴落性能较差,1 520℃仍未滴落;3种球团矿中自产球总体熔滴指标最好但软化区间最长(313℃);2种块矿中PB矿开始软化温度最低软熔区间最长,试验中未能滴落。蒙古矿软熔性能较好,但滴落温度高达1 518℃。通过对15种配矿方案进行的熔滴试验,结果表明:降低烧结矿配比,提高PB矿比例可改善炉料的熔滴性能。在试验条件下,配矿方案为"烧结矿68%+球团矿16%+PB矿16%"的炉料结构熔滴性能最佳。
钒钛专利
钒钛专利
2016, 37(1): 153-15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