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钛的资源分布、生产加工、应用领域、相关企业分布格局等方面,就我国钛工业发展历史、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了当下面临的产能过剩与供需失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上层设计与下层产业联动不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需求迫切、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双重挑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困境,对我国钛工业发展提出了优化成本结构与拓展应用领域、建立钛材高质化利用协同新机制与高能级跨区域创新平台、保障激励体系以强化合作机制、发挥战略腹地作用的建议展望,以期为川渝地区钛及钛合金产业发挥重要战略作用提供参考。
针对Ti-6Al-4V钛合金锻棒中超声波探伤出现异常杂波的问题,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金相分析、显微硬度、能谱、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衍射等表征方法,在锻棒中出现异常杂波的位置发现了不常见的富碳缺陷及其导致的裂纹缺陷。首先,在微观组织中观察到了一种被α相稳定区域环绕的斑块特征。然后,通过化学成分和晶体学分析,确认了这种斑块是具有有序FCC晶格的Ti2C相,而环绕的α相稳定区域则是由硬α相组成。根据化学元素分布特点,推定缺陷来源是受到富含碳氮等元素的异物污染的原材料。在锻造变形过程中,微裂纹在Ti2C/α相界形成,并向α相内扩展。微裂纹最终突破Ti2C晶粒的裂尖桥接作用,汇合形成宏观裂纹缺陷。
高钛型高炉渣作为普通工业固废物,由于其TiO2含量较高且主要矿物成分均为结晶性较强的稳定性矿物,致使其活性较低、利用率不高,大多处于堆积状态。为更好地解决高钛型高炉渣活性较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从高钛型高炉渣粉特性入手,阐述了高钛型高炉渣粉作为辅助性掺合料机械活化、化学激发、复合活化激发、复合其他掺合料共同激发的四种活性激发方式,并分析了四种活性激发方式的激发机理。同时,探讨了高钛型高炉渣粉作为辅助性掺合料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影响机理,评价了高钛型高炉渣粉的环境性能及经济效益,指出了高钛型高炉渣粉活性激发存在的不足与活性提升发展方向,为高钛型高炉渣实现更好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连铸过程中,因水口堵塞引发的结晶器内部钢液流动畸变是影响铸件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解决此问题,文中提出多区域独立可控电磁制动技术,以改善钢液流态,减少水口堵塞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选定板坯结晶器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电磁连铸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与渣金界面行为分析模型;其次,对比分析无电磁制动、现行全幅一段电磁制动以及多区域独立可控电磁制动作用下,结晶器内部钢液非均匀流动特性与渣金界面的演变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单侧水口发生25%堵塞的情况下,相较于全幅一段电磁制动,多区域独立可控电磁制动所产生的制动效应对非堵塞侧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控制效果更显著。与未施加电磁制动时相比,当施加的磁场强度为0.3 T时,全幅一段电磁制动结晶器内非堵塞侧钢液表面最大流速和界面最大波高分别增加了16.7%和1.6%,而多区域独立可控电磁制动结晶器内非堵塞侧钢液表面最大流速和界面最大波高分别降低了16.7%和48.4%。可见,采用多区域独立可控电磁制动可实现分区域控制结晶器内部钢液流动,从而改善流场的对称性,并减少因水口堵塞引起的流动不对称现象。
从2020年我国钛工业钛精矿、海绵钛、钛锭、钛材等品种的产能、产量、应用和进出口等数据分析了我国钛工业的整体情况,并对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总结回顾了中国钛白粉工业2019、2020年的各项行业数据和表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认为高质量发展成为钛白粉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钛白粉产能集中度虽有提高,但洗牌效应短期内难以呈现,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另外行业监管、氯化法钛原料问题、环保及清洁生产问题仍不容忽视。
简述了连铸板坯电磁搅拌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现存问题,重点阐述了连铸板坯生产过程中结晶器内和二冷区电磁搅拌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对电磁搅拌器的安装位置进行了归纳,同时总结了板坯结晶器电磁搅拌和二冷区电磁搅拌的研究现状,探究了影响板坯电磁搅拌效果的因素及其主次关系,归纳了用于二冷区电磁搅拌支撑辊的作用及需继续探究的方向,分析了板坯电磁搅拌技术对铸坯内元素分布和等轴晶区间隙率的影响,为以后的板坯电磁搅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主要介绍先进热成形技术、脉冲电流辅助成形技术和电磁辅助成形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钛合金薄壁板材成形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热成形是钛合金塑性加工应用最为普遍的成形工艺,利用高温下钛合金塑性变形软化的特征,能够实现复杂钛合金零件的成形。脉冲电流和电磁辅助成形技术目前尚未开展大规模的产业应用,其在高强度难成形材料的成形加工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从2020年全球钒资源概况,五氧化二钒、偏钒酸铵、钒铁和钒氮合金等品种的产能、产量、需求、进出口贸易和市场价格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钒工业的整体情况,并介绍了2020年全球钒电池领域发生的主要大事件。依据目前国内外钒行业运行态势对后市进行了展望,认为全球钒扩能态势短期内不会大改,钒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将促使价格呈现盘整回归态势。“双碳”背景下的中国市场依旧是全球钒需求的主场,钒氮合金亦将成为钒产品近中期的发展趋势,钒企间的协同创新将促进钒产业逐步呈现良性“竞合”局面。
从2022年我国钛工业钛精矿、海绵钛、钛锭、钛材等品种的产能、产量、应用和进出口等数据分析了我国钛工业的整体情况,并针对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弹簧钢55SiCr成分基础上进行钒微合金化处理,获得了55SiCrV,通过淬火+回火正交试验、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并分析了淬火+回火工艺对弹簧钢55SiCrV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20%V的添加可使55SiCrV组织中存在大量弥散均匀分布的10~35 nm含钒析出相,强化效果最佳。淬火+回火处理可以改变55SiCrV的显微组织比例,其中的残余奥氏体可以降低强度和增加塑性,55SiCrV获得最佳力学性能匹配(Rm=1 815 MPa、Z=28%)的热处理工艺为900 ℃淬火+430 ℃回火,对应其残余奥氏体含量为2.3%。
β相凝固TiAl合金作为第三代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凭借其突出的热变形优势,在航空航天及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高温β相的引入在提高合金热变形能力的同时也使得组织演变和性能优化更为复杂。同时,受合金体系及本征脆性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相对迟缓。通过综述典型β相凝固TiAl合金的制备及加工工艺、组织与性能研究进展及工业化现状,系统分析了合金制备及加工工艺和成本优势,阐明了合金体系热变形、热处理及合金化对组织演变和性能优化的作用机制,指出合金工业化发展的限制环节及未来发展趋势。
采用金相显微镜、XRD射线衍射仪及维氏硬度计等,研究了普通热处理和深冷处理工艺对Cr12MoV钢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r12MoV钢经普通热处理和深冷处理淬火后的组织均为隐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200 ℃低温回火后组织转变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残余奥氏体。深冷处理可大幅减少钢中残余奥氏体,提升钢的硬度;热处理采用1020 ℃加热保温60 min淬火+(−196 ℃)深冷2 h+200 ℃回火保温120 min,硬度(HV30)值最高,可达780。
为了探究Mg处理对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的影响,以1144高硫易切削钢为试验钢种,采用金相和能谱仪等手段研究了Mg处理对1144易切削钢中夹杂物的形态、尺寸分布和夹杂物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易切削钢铸坯中,Mg处理使得易切削钢铸坯硫化物夹杂由Ⅱ类向Ⅲ类、Ⅰ类转变,分布更为均匀,同时使得复合硫化锰夹杂物比例提升。在轧材中,使得钢中夹杂物球化,并且钢中硫化锰夹杂物的尺寸和分布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同时,Mg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易切削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从2022年我国钛工业钛精矿、海绵钛、钛锭、钛材等品种的产能、产量、应用和进出口等数据分析了我国钛工业的整体情况,并针对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总结梳理了2022年中国钛白粉行业的各项运行数据,如产能、产量、市场表观需求量、产能分布等,重点分析了近期钛白粉产能增长趋势及相应钛矿原料供求关系的变化。指出,2022年钛白粉产量、产能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同时,现有生产商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业外加盟项目的增加,将导致钛矿供应的紧缺。另外,随着绿色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的兴起,大批磷酸铁或磷酸铁锂项目建设或筹建,将导致钛白粉产能激增,加剧钛矿供需矛盾,届时市场前景和行业面貌堪忧,各方应高度关注和及时调整。